纸上谈兵滔滔不绝,成事决断百无一用。这是给书生画像。古人向来推崇耕读并举,形容脱离生产劳动之人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老师做久了,吃惯嘴皮、笔头饭,哪天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必须另谋生计,我能做什么呢?
假如能给我一块地,让我自给自足,种花种草种玉米?种菜种果种春风?我用它来种红薯吧!俗语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让不事稼穑的官老爷,还能靠种地不至于饿死,除了不论肥瘠、容易养活、不遭虫害却出产丰盛、吃法多样的红薯,你想想,还有更合适的农作物吗?
掰着指头数红薯的吃法,十个勉强够用:清炒红薯尖,剁辣椒炒红薯梗,酸薯叶煮鱼,烤红薯,红薯片,泡菜红薯,烧红薯,红薯粉,红薯粑粑,红薯饭锅巴。红薯不是山珍,不是海味,甚至土味十足,却着着实实熨帖了我的嘴巴,我的胃,我的童年,我的四季。红薯种植和做法经验,都是来自父母,那是最简单朴素却很受用的谋食之道。
最好的红薯种,圆润饱满,个头适中。房屋背山,屋后捣个小窖,土豆、红薯种就藏在里面。逢春开始爆出绿芽,种到松软的土里,等长到尺许,就可以割下薯秧了,不是割下就立即移栽。选强壮的红薯秧,先整整齐齐束成一把,切口包裹一层田里的淤泥,靠墙角站在露水天里一两个晚上,红薯秧就会尝试离开母体,自己从泥土中汲取养料成活,有点像胎儿断掉与胎盘相连的脐带。不能做种苗的是一道叶子菜——红薯尖,舍得放猪油,炒得绿油油,鲜嫩可口。
望城把种红薯叫“贴红薯”。翻土,平整,挖洞,泼上一瓢农家肥,将底端带着淤泥的红薯秧贴在小洞里,填好土,接下来就由天来照顾了,旱涝保收。
红薯藤开始蔓延到两三米,就可以割去新发的逸藤,只留主藤,红薯的个头才会长得特别大。红薯叶可以晒得冷冷干,腌盐放在坛子里,那是煮鱼最佳配料之一。红薯叶梗可以切碎,放剁辣椒清炒;将叶梗折成一小段一小段串起来,挂在耳朵上、脖子上、手腕上,就是小孩子百玩不厌的“翡翠”项链。人不吃的部分或老藤,都可以用来喂猪。
红薯花特别漂亮,粉色或紫色,像喇叭花。但开得少,因为花是红薯身上只好看而唯一不能吃的部分。等红薯藤开始枯黄,收获红薯的季节也到了。挖红薯用四齿耙头,一耙头下去,完整的一兜红薯跃出来,揪住它脑门盖上的长辫子,在耙头把上磕干净泥土,圆滚滚的红薯像挤在一起拱奶吃的猪娃。用箢箕装着,一趟一趟往家挑,扁担压得吱呀吱呀响。
红薯堆成小山,一家大小齐上阵,割下藤蔓,摘下红薯,按大小分类,要忙活好几天。生红薯就是农家小孩带到学校的水果,生吃味道最好的是白薯和黄心薯。小孩子不讲卫生,边啃边吐皮,因此感染蛔虫的很多,又得吃宝塔糖驱虫。有个男生上课还在啃,老师一生气,夺过红薯,啪地砸在课桌上,又骨碌碌滚到地下,捡起捞起衣襟擦擦。生啃,是最粗暴的吃法。会过日子的人家,会做出很多花样。
将红薯洗净,请来粉碎机,然后放进大陶缸用清水漂洗,再用网纱将粉渣过滤沉淀,就成了白色淀粉浆。在蒸笼上铺一层夏布,倒上淀粉浆蒸得透明,过冷水,在倒扣的竹盘上摊开绷平,切丝,挂竹竿上晾干,就成了红薯粉丝。大过年下火锅,又劲道又滑溜,望城人待客经典菜。过年餐桌和摆盘怎么少得了红薯粑粑和红薯片子呢?
那是我最喜欢的两种吃法。铜官窑出产敞口粗陶擂钵,内壁是又深又细的纹络,红薯削皮,绕着圈儿磨出浆,放在油锅里小火慢慢煎,煎到黄亮亮就可出锅。奶粉筒倒过来,有个凹槽,那是做红薯片的模子。红薯蒸熟,加橘皮末,揉捻成糊糊,在筒底垫一块小纱布,挑一团糊糊,用菜刀片左右刮捺平整,翻晒在竹簟上,几个太阳就好,生吃有嚼劲,炸着吃咯嘣脆。
家家都有浸水坛子,腌藠头,腌紫苏,红薯切成小块坛里泡上几天,酸甜开胃。土灶做完饭后,在红灰里埋几个红薯,可以饭前填填肚子。不过,要么烧枯,要么夹生,远没有现在电烤箱均匀受热烘出的香软。还有地瓜糖、地瓜酒,屈居糖酒下潦,总有股烂地瓜味,我不喜欢。
妈妈怀着我们姐弟时,腹大如鼓已不能蹲下,还跪在地上剁红薯煮熟喂猪,红薯丰收,猪就迅速上膘。那咚咚的剁薯声,就是我们听过的胎教音乐。
妈妈进城陪读,姐姐送她一些红薯,每天在饭上蒸上几块,粗纤维促消化,很适宜伏案久坐的人。红薯是扶贫的基层干部帮农户在网上兜售,妈妈听了价格,有些呆住,若放在从前,我们家的红薯小山,该值多少钱呀!
人勤地不懒,总有活下去的法子。若是人生钻进死胡同无法开解,那就回家种红薯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