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胡志英(湖南省娄底市第四中学)
图文编辑:郝佳路(师培教育)
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活法
5月10日至12日,从繁琐的事务中抽空赴衡阳,参加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核心能力提升暨魏书生教学艺术思想报告会。年近七十的魏老站在讲台上,不用PPT,讲了整整一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然后,来自深圳的张燕老师分享了她的教学、生活心得《做一个善爱的老师》,有着女性特有的感性和细腻,来自成都的梁岗老师分享了他的《创建生命在场的幸福教室》,带着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幽默诙谐。因为要赶车回娄,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会场。学习真是令人感到满足和快乐啊。
01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持之以恒,回归内心
魏老干瘦,个子不高,也并不显得年轻儒雅,初看,有几分失望。一开始,和我们聊GDP,聊社会现象,让我感觉是不是名不符实——教育名师啊,我们慕名而来,是来听教育真经啊。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姑且听之吧。不知不觉地,我们竟听入了神,魏老也进入了状态,竟在舞台上手舞足蹈,还原地跑步,一身轻快,有着年轻人的活力,他因为自幼体弱多病,强迫自己每天跑步锻炼,坚持整整五十年了。每天写日记,也坚持整整五十年了。
魏老作报告,都是浅显易懂的常识,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如听邻家老头拉家常,可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惊人的勤奋,极高的悟性,让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成了教育界的传奇。他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教材。
有人总结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框架:
一个核心——育人,以及由此生成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二个原则——民主与科学,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规律。
三个统一——社会本位与以人为本的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主体思想与发展思想的统一,以及由此整合而反映时代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主体发展、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思想。
四个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工作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以及由此扩展开来的富于哲理的思考。无论任何人,要改变客观世界,都首先要从主观上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五个支柱——以培养自学能力为宗旨的学科教学论,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宗旨的班级工作论,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学习方法论,以养、教结合为宗旨的家庭教育论,以规则与威信相结合为宗旨的学校管理论,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独到理论和具体方法。
这些可能很有道理,可是,魏老并没有讲得这么高深。给我印象深的是,他要求学生每天做“七个一分钟”:做家务,写日记,唱歌,练站姿、行走、跑步,读中外名著,练说的能力(口头作文,大声朗诵),全身心背、说、写、算一分钟。八个习惯:做计划,预习,适应老师,自己留作业,错题集,互出试题,筛选信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
最后这句话引人深思,很多人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魏老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小事必作于实。他再三强调,要以平平常常的心态,把平平凡凡的事做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魏老谈人生,即是谈教育,教育即生活。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说,袁隆平,80多岁了,仍然在田间地头,研究杂交水稻,吴孟超,94岁那年,还做了200台手术,周有光,100岁以后,还出版了几本学术著作……他们缺钱吗?钱几辈子都花不完了;他们求名吗?早就名满天下了;为了评职称吗?已经与这无关了;为了升官吗?早就过了提拔年龄了,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劳累?他们超越了世俗的功利,做这些他们做了一辈子的事,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需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们乐在其中,享受到其中的成就感,享受到生命本身的愉悦。魏老不也是这样的人吗!
曾几何时,我们忘记了初心,做什么事都带着功利的目的。写论文、做课题、参加各类比赛,乃至认真教学,都是为了评职称,如果职称评上了,那就目的达到,再也不愿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工作纯粹是为了谋生,是为了钱,这样的心态下,对待工作得过且过,遇到困难就逃避,偶尔安排加个班,则牢骚满腹。只计较个人得失,每天蝇营狗苟,容易耿耿于怀。格局小了,烦恼多了。魏老说,当你惦记的人越多,你的视野越开阔,你吸取能量的空间越大,你的能力增长越强。
换一种心态,就能换一种活法。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亲聆魏老教诲,犹如读书。
02
心中有爱,读懂学生,爱的魅力
张老师讲了三个方面:心中有爱,读懂学生,爱的魅力。心中有爱,首先要爱自己,爱自己首先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你是美丽的,世界才是美丽的。然后要爱自己的职业,我们常常感到职业倦怠。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得菲研究发现,人们大部分的疲惫是来自心理因素。真正因生理消耗而产生的疲劳是很少的。换言之你忍受沉闷的功课、工作,又没有更高的抱负与目标让你能从中得到力量。这才是倦怠的原因。当成就感来临,疲惫感就会渐渐地消失。
此话我深有体会,同样是写作,如果是写枯燥的材料,写三个小时后,我会感到疲惫不堪,因为内心是抗拒的、不情愿的。而如果写直抒胸臆的散文,则会感到愉悦。而当我们的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获得荣誉,会感到所有的辛劳都值得。
还要爱生活,爱家人,把最好的情绪留给自己的家人,人们往往是相反,对陌生人客客气气,越亲近的人,则容易态度越恶劣。
读懂学生,学生的问题行为背后是教育契机,张老师提出了与学生沟通的SOFTEN交谈方式。
爱的魅力,张老师展示了她在班上组织学生以及家长开展的各项活动。
她说,教师的一辈子都在备课,其实就是一直在为备课而学习着、思考着、准备着。
03
与学生共建一间不一样的教室
梁老师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构建积极健康班级的“免疫系统”、营造润泽生命活力的“文化教室”、寻找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动力”。他是有魔力的班主任,他说,生命在于运动,班级在于活动。针对青春期学生情窦初开的现象,他专门开班会课“谈情说爱”,告诉学生:真正的爱是彼此成全,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要嫁就嫁苏东坡,要娶就娶卓文君,提高孩子的眼界,更好的还在后面呢,不要捉急。
他说到他带的第一个班——素质提高班,后来在家长的抗议下改为实验班,其实就是差生班,一共24个学生,他的第一招就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凝聚力,取班名为“奋斗24”,设计班徽、班旗、班服,写班歌。排名前面的18名学生分给6名科任老师,像带研究生一样,后面8名学生是学校有名的“八大金刚”,成绩差,老师上课根本听不懂,体力好,好到无处发泄,每天打架惹事。他就根据他们的体能优势,分别放到排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足球队,每天下午高强度训练,让他们考体育专业生。告知各位科任老师,这八名学生的作业,只要做完选择题就算完成了。统计分析,高考选择题占分300多分。如果都能对,体育专业生的文化成绩300多分就可以上二本。这样一策划,家长高兴得不得了,学生本人也有了信心。选择题把答案都列出来了,猜比做容易多了,于是,每天晚上,这“八大金刚”就凑在一起讨论如何提高猜中率,慢慢产生了学习兴趣,以前他们连翻一下书都不想翻,现在勤快了,青春期能量找到了释放的地方。后来,这8名学生中竟有6人上了二本,高考考得最差的一个学生,如今也成了一名老师,经常给梁老师打电话,向他的偶像倾吐烦恼,请教管理学生的妙招。
梁老师懂学生,他说,有网瘾的学生往往来自问题家庭,亲子关系不好;或者是逃避现实,抵抗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有些学生沉迷网络,是在排解青春期的孤独感,这些学生往往喜欢到网吧去。有的学生夜深了还不睡觉,宁可啥也不干,发呆。这是因为潜意识暗示他,睡觉醒来又要面对新的一天的学习,他不愿面对。其实,和许多成人的习惯性熬夜,性质是一样的。
带着家长一起飞,设“家长日”,让家长成为支持者,善用家长群,变为成长群、学习群,“半月谈”,每半个月设话题,让家长们深度参与,集思广益,弘扬正能量。家校共育,共同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财富;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提升;每一次历练,都是一次超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