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品阳朔》及品后感

  呷一口茶,浓郁芬芳。(点出“品”,以茶香统摄全文,回味不穷。)
 
  这是此次桂林之旅的第二站——阳朔,对于阳朔,坊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称流传甚广,因此早有耳闻。(借俗语暗含期待之情。)
 
 
  清晨,当阳朔这座小城还静谧地依在山脚边酣睡时,阳光已穿过层层山峰,透过片片云朵照到了每家每户的窗边,为远近山峰,高低云层都涂上了浓淡不等的胭脂。这时候的山是素雅的——近处的蓝,远处的灰,再到目光尽头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影。尚在品味这意境,忽然,若隐若现的峰峦现出了葱茏树木。接着,漓江在远处慢慢地泛着微光,一闪一闪的亮起来了。(此处光影的变化描写,读来如临其境,温婉雅致。)
 
  太阳把漓江染成了一条透明的青丝罗带,轻轻地抛落在周围的山峰之间,阳朔终于醒了。(此处比喻,写尽阳朔山水特点,值得反复品味。)
 
  拉开窗帘,桌子、墙上,仿佛都有一层透明的岚光在浮动,可以出发了。
 
 
 
  行走在古镇上,仿佛重回盛唐,梦回繁华,一声声吆喝把游离的思绪迅速拉扯了回来,这便是早市。(几声吆喝突出阳朔文化的厚重。)
 
  一路上走走停停,有时转过一座房子,忽然一座直入云霄的高山,矗立在你面前,仰面看不到天。走出好远,坐在树下,透过茂密的树叶,仍能望见她清秀的身影。又或者是在公园的亭子里,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如同张挂在亭子的飞檐上,让你好不惊喜。若是站在河边,粼粼波动的水轻缓地摇曳着她的身姿,这山这水便是一首梦里的唐诗宋词。(三处变化,将阳朔山、水、景和谐相称的古典美尽显。)
 
 
  从桂林到阳朔,从“八山一水一分田,到九山半水半分田。”不仅是山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静得多,更是山水搭配成的意境,似一幅数十公里的天然画卷,那山光水色,在清晨和黄昏亦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过渡自然,为下文的漓江之幻美张本。)
 
  在小雨迷蒙的午后,暖阳慵懒的映在江面上,漓江又静了许多。踏上小舟,在水中品读那四溢春光。下午三时,天转晴朗,漓江两岸,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上一层绣幕,近岸山脚下,纤夫历历可见。(视听兼有,由近至远,色彩斑斓,意境开阔。)
 
  
 
  木桨轻轻划着,激起一阵阵水声,于是,有节奏的轻微水声将整个漓江衬得静极了。忽然一阵敲打声,一只小小渔船从岸边细流驶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伸向峡谷深处……(忽现神来之笔,将读者带入美轮美奂的、神秘的桃花源中。)
 
  这烟霞,这满涧花,看得人眼睛里、心底里,都是美。(也是读者由衷地赞叹。)
 
 
  坐在船头,我蓦然沉思着:自然为何能创造出如此之美妙的风光?这山水,好似在人与自然之间搭了一座桥梁,人们踏上这桥梁,就能触摸到自然的灵魂,然后人的灵魂就与她合为一体了。(山水之悟,水到渠成,自然贴切。)
 
  一刹那间,思索隐去,在我的记忆里,便只剩下一种雄奇的意境,奋发的情思了……
 
  (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无需思索,融入自然。)
 
  【品后感】
 
  读山水游记,能被学生作品猛击心脏,这是第一次。
 
  这种心动的感觉就是我读第一遍时有的,为何如此?仔细品读中,发现三点:
 
  第一、赏景的视角独特。写阳朔一天美景,可写点很多。作者从早晨的光彩、厚重的早市,上午闲逛小城,看到房子、亭等人文景观和山、水等自然美景和谐互称,午后泛舟漓江,看到渔夫从桃花源中驶来,每一处描写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反复品味,真是美得心醉。
 
  第二、表达方式的娴熟。小作者有一支生花妙笔,牵引着你沉醉在她的文字。而且,她时而让你看到自己的游踪,时而让你看到如画的美景、如诗的早市、如梦的桃源,时而让你感受她的思考和情绪,这样的文字,恰到好处,因为小作者有着很强的读者意识,将这份美酣畅淋漓地呈现在你面前。
 
  第三、构思的精心用心。可能是这次周记较难,多数学生敷衍了事,文字或精美,但没有实质的内容;或平谈,只有流水账式的泛叙。在众多周记中,看到一篇如此精心用心的作品,真正是良心之作,足慰我心,不觉泪如雨下。
 
  感谢辰婠,适时送上精心制作的精神大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