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解读与命题趋势揭秘

  2020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解读
 
  真题再现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01三个人物,三种角度
 
  不出意外,今年高考作文再次以任务驱动型这种熟悉的形式进行考察,在审题上并没有为难考生,写发言稿这种文体也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考试和练习中操练过很多次的,手感应当很好。发言稿的写作规范我们待会会给大家详细分析。
 
  我们先来具体看看今年的这则材料。不出预料,今年没有考大热的“抗击疫情”这类主题,这也非常符合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和反押题套路。
 
  今年的材料讲述的是很多同学小学时就听过的故事,不过,在具体表述角度上更加丰富了一些。我们来梳理一番:
 
  (1)从齐桓公的角度:不计前嫌,任人唯贤
 
  最开始,管仲和齐桓公并不是一个阵营,后来管仲还进了监狱。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管仲就获得了重用。齐桓公能重用管仲,体现了他的大度、包容、开明,不计前嫌,这是顶级的管理智慧。
 
  (2)从鲍叔的角度:知己善行,知人善荐
 
  鲍叔并不介意他和管仲分属不同阵营,举贤不避“仇”,甚至甘居管仲之下,共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这体现出了鲍叔一心为国,忠君不二,为国家社稷屈居英才之下的高贵品质。这是非常容易切入的角度,可以结合当下的时代英雄和模范,进行说理和论述。
 
  (3)从管仲的角度:善识时务,顺应大势
 
  《论语》中有一段关于管仲的经典讨论: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和子贡认为,管仲在他原辅佐的公子纠死后不能以死相殉,反而当了公子纠的对头齐桓公的相,可谓是为臣不忠,因此是不仁。而孔子却认为管仲是仁者,他有什么根据?
 
  首先,齐桓公作为齐国国君是合法上台的。他与公子纠为夺王位而争斗,是在齐国内乱无主之时,这时还不能说谁是齐国的合法继承人。而齐桓公捷足先登,据了国君之位,然后逼鲁国杀了公子纠,这不能说是“犯上作乱”,只能说是在合法的范围内铲除异己。这一做法于“礼”并没有什么不合。管仲在公子纠死后没有以死相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忠;但他转而做了齐国国君的臣子,在更高层次上也可以说是忠;虽然对公子纠有所不忠,但对齐桓公是忠的。
 
  孔子之所以称管仲“仁”,是因为他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尊王”。齐桓公称霸诸侯,是依据自身的实力,采用得当的策略,消弭他们的矛盾和纷争,将诸侯们联合在一起,避免了大规模内部战争的发生,整个过程都是打着周天子授权的名义进行的,“一匡天下”,从而维护了周王室摇摇欲坠的地位,延缓了周朝的解体。这是孔子最为称道的。
 
  02熟悉的任务驱动型写作要求
 
  对于任务驱动型写作,同学们需要树立四种意识:身份、主题、说理和文体。
 
  1.身份意识
 
  高中、大学身份,抑或新一代青年身份,因写作主体身份不同,其意识形态、文化精神与道德行为而异。
 
  2.主题意识
 
  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所谓“镣铐”,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意识”驱动下的写作,最忌讳偏题离题。
 
  3.说理意识
 
  不同于传统以论文举例论证观点,任务驱动型作文“就事论理”,厘清实事,辩证分析,文明交流,开放互鉴。
 
  4.文体意识
 
  今年高考作文题,你想写什么?
 
  ●○●○
 
  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规律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反映时代要求”,要“坚持继承发展”。这一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根据我们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中呈现出如下的几点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未来的高考生极有参考和指导价值。
 
  01考察考生的家国情怀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党委书记刘桔,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就教育考试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
 
  该意见中重点强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如:2018年北京卷的“新时代新青年一一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绿水青山图”,都是谈论祖国的长期发展。
 
  2019年天津卷的“爱国”,谈论爱国关乎于每个人,爱国更应体现在行动上。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
 
  02对时事热点的理解
 
  高考语文作文题紧扣社会热点的思路一直没变,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的出题方向很多都是当前的时事热点,借助热点考察考生对时事热点的理解和思考。
 
  高考主要考察考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方向的能力,对时事热点的理解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学科素养及关键能力。当然,这也是高校特殊选拔,如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的考察重点。
 
  如:2019年全国Ⅰ卷的“演讲稿”提到科技进步,提到近几年来最火热的人工智能,从科技进步引导人们对劳动的思考。
 
  2017年全国Ⅰ卷的“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涉及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一带一路、食品安全、高铁等社会热门话题。
 
  03从历史延续谈家国梦
 
  研究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我们发现,高考越来越喜欢借助历史来反思当下。尤其喜欢借助多年前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对如今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及思考。
 
  如:2019年全国Ⅱ卷以让考生以参与五四运动、建国、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写作。
 
  2018年全国Ⅰ卷的“千禧宝宝写给2035年的自己一封信”,通过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讲述中国梦。
 
  04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贴近学生生活,高考作文材料不但凸显了现实感,而且无一例外都注重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类作文基本上考生都有话可写,这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核心诉求。但是难点在于很难立题新颖,难以得高分。
 
  如:2018年上海卷的“被需要的心态”,涉及对个人需求、个人价值的理解。
 
  2019年全国Ⅲ卷的“最后一课”,涉及教育、师生情谊、老师胸怀及无私奉献等生活话题。
 
  2019年江苏卷的“物各有性”,涉及人生百态,生活的酸甜苦辣咸。
 
  05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近年来高考越来越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考命题加以结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考试范围内。近几年高考作文对传统文化的考察频率较高。
 
  如:2016年北京卷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要求考生探讨老腔的魅力。
 
  2017年全国Ⅱ卷要求根据6句古文,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古文的理解与思考。
 
  2019年北京卷的“文明的韧性”,涉及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方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