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乐学语文的仪娴老师,这里是乐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为你带来的《阅读满分攻略》初中初阶版的语音讲解课程,今天我们要来讲解的文章是四月刊初阶版最后一篇阅读《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在不少奇幻悬疑影视作品当中,经常会赋予人各种各样的超能力,如果你能有一次获得某种超能力的机会,你最想拥有什么样的超能力呢?
如果是老师我,那我最想拥有的超能力就是读心术。这样神奇的魔法,如果能运用到阅读理解题的解读中,真的是太爽了。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诗歌分析技巧就像拥有读心术一般,能准确解读作者的心境。
01
#诗歌解读#
今天我们要讲解的这首诗歌比较特别,首先这首诗歌从形式上来分是属于哪一类呢?注意哦,是从形式上来分。从形式上来说这是一首宋词。
作者是南宋词人吴文英,这一位词人比起辛弃疾、李清照来说大家可能比较陌生,我们在拿到这一首词的时候,并不能通过作者以往写词风格和人生经历马上对这首词的情感有一个把握,那怎么办呢?这也就需要我们同学们使用读心术啦~别着急,这套魔法使用是有方法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紧紧的抓住这首词当中的意象,意象是诗人看到的一些物象,但是由于作者当时内心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感,所以这些物象也会被蒙上一层作者的内心色彩,这就是诗歌当中的意象。这些意象会像暗号一样给你传递作者内心的想法。
我们首先来看到这首词的标题《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浪淘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九日从吴见山觅酒”是这首词的题目,题目中“酒”就是一个很特别的物象,“觅酒”就是“寻酒、讨酒吃”的意思,吴见山是作者的好友,那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想去找好友寻酒的想法呢?饮酒作乐?还是借酒浇愁?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也是这样,有时候就想找好朋友来倾诉自己的情绪,其实题目中“九日”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寻酒”的原因。“九日”其实就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重阳节这天,古时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
抓住“酒”这一意象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作者在重阳节饮酒可能有的特殊情感。例如,在我们非常熟悉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写的就是重阳节登高思念远方亲人的思家之情。那这首词是否也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思乡之情呢?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先做思考~
在整首词当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意象来感受诗人心境呢?
我们来看到词的上片,我们可以捕捉到哪些意象呢?我们可以捕捉到“山”、“菊花”、“绿杯”等意象。在重阳节,正值秋天,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到了秋天就容易产生一种“悲秋”的特殊情绪。的确,作者所见到的“山”、“菊花”分别用“远”“清瘦”来修饰,使得“山”和“菊花”都带着丝丝凄凉的气息,在这里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意境特点。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翠眉”是指青翠的山气。这两句写景,写出远方山峦山气缭绕,给作者一种凄楚悲凉的感受。重阳节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远望寒山看到青翠欲滴的山气,作者心中却感觉凄凄凉凉。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作者自己本身心情抑郁,才使得他有着这样的感受。
“菊花清瘦杜秋娘”作者感受到的菊花也是“清瘦”的,更加印证了作者当时的悲凉的心境。这里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菊花当作美丽动人的歌姬,“杜秋娘”原是唐宪宗的爱妃,在这里作者代指美丽的歌姬。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意思是作者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为好友摘来菊花插在杯中,菊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词的上片到这里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我们可以感受作者此时此刻并没有佳节寻友的开心,反而有一种淡淡的愁绪。
那作者为何会感到悲伤呢?我们来看到词的下片,下片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意象来分析呢?
首先在“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这两句中,作者用“乌帽”这一意象来与自己的白发做对比,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其中“狂风”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岁月不饶人”的一种无奈之情。
“一年佳节过西厢”这一句是对去吴见山家饮酒这件事情的直接记叙,意思是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读到这里,作者心中所流露出的无奈可伤感更加浓厚了。其中“西厢”,就是指西厢房。在我国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的房间被称为“厢房”,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是非常有讲究的,老人住北房,长子住东厢,次子或女儿住西厢,女儿出嫁后,西厢房可以住客人,所以从“西厢”我们就能看出当时作者是来到了友人吴见山家做客。
词的最后两句中还有几处特别重要的意象大家能找到吗?在“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最后这两句中“雁声”“斜阳”都是诗歌当中常见的意象。古人看到大雁一般都会想到自己的家乡,勾起思乡怀人的情绪,而“斜阳”指的就是夕阳,从注释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吴文英“一生未第,游幕终生”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一直没能实现,在外漂泊度过了一生,对于一位文人来说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在这重阳佳节,选择去朋友家饮酒消愁,所以通过这两个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景思亲,表达出对自身虽然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这让我们想到,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
这首词我们就讲解完了,虽然我们对词人吴文英并不熟悉,但是我们依旧可以通过词中意象的分析把握这首词的意境氛围,品读蕴含在这其中的情感。那接下来做题就很容易了。
02
#习题解读#
1
这篇诗歌阅读的考察方式与长沙市中考题型基本相同,选择题是“五选二”的考察形式,但是在选项的设置上还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答案选AB。
我们首先来看到A选项,这里考察的是词的基本知识,58字以内的短词通常被称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故A选项错误。B选项中考察的是传统文化,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故B选项错误。DE两个选项在我们刚刚的讲解当中都已经解释过啦,就不多做赘述了。
2
第二题考察诗歌手法的赏析,在这首词当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第一个运用了比喻。在“山远翠眉长”中,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的是重阳登高的美景。第二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了菊花人的特征,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第三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加衬词人的愁闷之苦,整首词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但是仍羁旅在外的哀愁。
这首词的题目我们就讲解到这里,大家是否对把握意象来分析作者情感有一定感受了呢?这可是解读诗歌作者内心情感的一把钥匙哦~
03
#参考答案#
1.【答案】AB
2.【答案】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
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
03
#老师想说#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咱们阅读满分攻略四月刊的讲解到今天就画上了句号。
在最美好春天里,我们用一树花开的时间相遇,期待下次的相逢。这里是乐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为你带来的阅读满分攻略四月刊讲解,我是仪娴老师,我们下次再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