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远威老师,这里是乐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为你带来的《阅读满分攻略》初中高阶版的语音讲解课程,欢迎大家准时收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阅读满分攻略》第11页的《送魏万之京》这首诗。
01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李颀,他出生在一个十分富裕的家庭,可后来结交了许多纨绔子弟,导致家财散尽。痛定思痛的他隐居苦读了10多年,最终考取了进士,并获得了一个官职。任职多年,他依旧是一位九品芝麻官,于是他辞去官职重新过起了隐居生活。
虽然李颀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但他其实结交了很多当时的名士,譬如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今天这首诗里的魏万同样也是当时的一位诗人,两人在洛阳分别之际,便有了我们今天的这首诗。
02
#内容分析#
搞清楚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之后,我们具体来看到诗歌的内容。
相信大家应该都还记得这一周课上给大家讲过的“诗歌1+n情感模型”和读懂诗歌的方法吧?整个初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无非从“意象”“意境”“手法”“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考查。
在拿到一首诗歌之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判断出诗歌的题材,在此基础上确定这首诗最基本的情感。大家尤其要注意在读诗的时候,标题和注释的内容千万不能放过,因为它们能给我们提供很多的信息。
譬如这首《送魏万之京》,由标题中的“送”字便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不难推断这首诗会有“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判断出题材和基本情感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整首诗,在读诗的时候我们可以逐个圈出诗歌中典型的意象和情感词,譬如这首诗里的“游子”“微霜”“鸿雁”“愁”“云山”“砧声”等意象和情感词。
在圈出意象和情感词以后,我想让大家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请问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场景?
通过刚刚圈出来的“微霜”“鸿雁”等意象,大家应该很快能够判断出来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季,但说到“时节”或者“时令”其实是和季节有区别的,时节要分得更细一些。
譬如春天就可以分为“初春”“仲春”“暮春”三个时节,大家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清楚题目。具体到这首诗,由节气顺序可知“霜降”下一个节气就已经是“立冬”了,所以这首诗是写在了深秋(或者说暮秋)时节,那么第一题D选项当中的“暮春时节”就是错误的了。像这种时节的判断经常会出现在五选二的选择题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区分。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一看这首诗的手法和情感。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作者通过倒叙的方式,先说魏万的走,再写前一夜的景象所以第一题B选项所说的“倒戟而入”的笔法其实指的就是倒叙的手法,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第一题B选项中的直抒胸臆是错误的。
颔联“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在这一联当中,大家尤其需要注意“愁”这一个情感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字大量出现在各式各样的诗词当中,这也是我们理解诗歌情感的一大有力帮助。
但在这首诗里,这其实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云山这一个意象,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但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只会更加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颈联“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已知作者和魏万在洛阳分别,关城也就是潼关,处在魏万还未到达的目的地附近。请问这一联诗描写的景象从何而来?相信大家应该反应过来了,这一联诗,其实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虚景。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是看不见的,看得到的只有树色,就像是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魏万之前大概是没有到过长安的,可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还曾在那里“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尾联,则是一个前辈对后辈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意图。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03
#习题解读#
01
第一题是诗歌鉴赏的五选二选择题,一定要看清楚题目,要求选出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个选项。根据我们刚刚对于诗歌的分析,可知B选项的“直抒胸臆”和D选项的“暮春时节是错误的”。
02
第二题考查颈联的艺术手法。大家答题的时候要注意规范答题步骤。
首先可以自己试着去翻译诗句,然后在思考作答。具体到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写到“催”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这就相当于是在答一道炼字题,大家答题时不要忘记对催字进行翻译。再就是这首诗还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树色”“砧声”分别写了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手法大家选一种进行分析即可。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为了营造寒气逼人的气氛,表达的是诗人离别时的不舍和对友人的担忧关切之情。
04
#参考答案#
1.BD
(B错误,首联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并没有直抒胸臆。D错误,“微霜”“鸿雁”是暮秋时节的意象,选项“暮春时节”错误。)
2.(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从拟人、视听结合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拟人:“催”是催促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树人格化,形象生动的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友人的担忧关切之情。
视听结合:树色的变化是从视觉入手,砧声是从听觉入手,所以作者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形象生动的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友人的担忧关切之情。
05
#留言讨论#
李颀的这首《送魏万之京》你读透了吗?
这两道题都是4分,满分8分,
看看自己能拿多少分。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今天我们讲的是一首送别诗,
请问你还记得哪些有名的送别诗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