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变主播——成长、承担、成功

  教师变主播
 
  ——成长、承担、成功
 
  李雪红
 
  己亥末,庚子春,荆楚疫,染数万,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街无车,万巷空。
 
  ——引子
 
  2020年新年伊始,毒疫肆虐,国家力挽狂澜,白衣天使成为执甲逆行的护国脊梁!在这个特殊时期,蒲城中学响应上级教育部门的号召“停课不停学”,空中网上教学成了老师和学生沟通学习的桥梁。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也第一次体验了成为网络主播的过程。
 
  刚听说要开展网络教学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迷茫和困惑。对于语文这样的语言学科来说,课堂的容量大,需要借助图片、音频、ppt等资源直观地来教学,如何通过直播的方式开展教学?我心里真没底!更何况网上教学又看不见学生、无法有效督查学生,如何与学生互动?答案只有自己成长——学习!
 
  【初上阵,手忙脚乱】
 
  第一次网课就在学校教导处办公室上演了!不曾想从教已有20个年头的我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开课前几天和朋友、同事也沟通过,可第一节课上得紧张而手忙脚乱。左手执手机,右手握课本,手机没有固定,不停地晃,对着课本讲内容就忘了翻ppt。直播中还不懂与学生怎样互动,整个两节课都是自己不停地在讲,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讲课从来没有这样忙乱过、疲惫过,为了上这两节课忙活了一天还不尽如人意。面对第一次直播存有的问题,我反思自己:一名教师怎样能做好一名网络主播?
 
  【再上阵,师生互动】
 
  第二天,转战学校房子里上课,固定手机,借用电视投屏上课。每天按照自己上课的思路选择可用的图片、材料,把所选图片在课前一张张按次序投放在电视上,把考点、难点设为明确的问题,通过点名的形式让学生连麦回答问题,上课不再是自己马不停蹄地讲,而是把所讲的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与学生互动、探讨,看到充满好奇的同学们在群里积极地回应,感受到荧屏后学生的热情,也许是同学们不用直接面对老师,也不用害怕答错题同学们笑话,去除了心理上的压力、面子上的难堪,更大胆的缘故吧!我在寻找定位师生网课的节奏!在学习中运用,在承担中成长。
 
  【多磨砺,渐入佳境】
 
  上网课的新鲜感过后,有的学生懈怠了,出现不按时上课、不好好上课的现象,根据这一现状,首先加强管理。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全程在线上课,我制作了班级花名册,课前抽查点名,课中点名提问,课后公布表扬优秀、通报落后的学生名单,同时,群里提醒家长配合工作、督促孩子们珍惜当下。其次,想办法调动学生、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让学生学有所获。下载视频,播放朗诵,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疫情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多阐发自己的看法、想法。课上,教授知识、方法技能,课后,习题巩固,夯实基础。网络上课老师和学生都不轻松,适当跟同学们开开玩笑,讲讲故事。理解他们上网课的辛苦,尊重学生,多多鼓励他们。两个班的同学基本都能按时上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配合。作为老师,学生的支持就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工作渐进佳境,心里不紧张了,感觉自己成长了、提升了,很是欣喜!
 
  【教知识,更要教能力】
 
  我从一开始的完全的直播门外汉变成现在的拥有百人“粉丝”的主播,经历了一个不长但的确艰难的过程。接受新事物,适应新事物,做学习型老师。不管是教学场地的改变,还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还是教育思维、教学管理的改变……所有的改变,不变的是适应教育的发展。只要愿意改变,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顺应并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这应是我们老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学习能力。
 
  【战役情,更要塑灵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疫情的亲历者,我们看见了什么?
 
  ——是勇于担当的逆行者!
 
  ——是每个在战疫中忠于职守的发光体!
 
  疫情已在世界多国爆发,这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天灾,纵观世界各国的抗疫举措,不由得要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因为中国有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有白衣执甲的大国脊梁;有万众一心的人民支持!而在这些队伍里,党员同志们更是身先士卒,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实践再次证明: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惧怕灾难!我们会迎难而上,这就是我们最宝贵的民族精神!
 
  教书不只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利用眼前的切实生动的现实作为教材来塑造学生的灵魂。这场疫情确实给武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每一个时代都有敢于承担的英雄!我们更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中国有更大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伟大而光荣的党。培养学生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操。努力奋进,让每个自己成为美好生活的承担者!
 
  武汉已传来了本地新增病例为零的好消息,陕西省也发出了开学的日程时间表。疫情过后的春天更美,蒲中校园依然琅琅书声……
 
  (教研处推荐)
 
  作者简介:李雪红,蒲城中学语文教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