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在语文的世界里
做一枝会思考的芦苇
响水县第一初级中学李士兵
来源:响水语文
学生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老师教学也是如此。如果这辛苦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语文的世界,有自己思想感悟,有个性化的理解,也可以说老师做到授之以渔了。
《蒹葭》这首诗是《诗经》里的名篇,意境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呈现婉约曲折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求而不得,但终不放弃。《蒹葭》与《关雎》在初三课本里一起呈现在师生面前。以往教学,对这两首诗解读比较单一,作为《诗经》爱情诗开先河之作,爱情似乎是唯一的主题。初三学生,青春期的孩子,老师不免有些担心担心引导不当,撩拨了少年情思,学生多少也会浮想翩翩,欲语还休,师生都有些遮遮掩掩,课上的不够畅快。
3月18日下午听了韦存和老师线上教学《蒹葭》,别具一格深有感触。韦老师首先以一首“大风歌”乐曲带着大家进入情景,然后让学生齐读《秦风.无衣》,一首优美昂扬的诗,同学们读的铿锵悦耳。这首诗意境缠绵,充溢梦幻、忧伤与执着的情感。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缓慢,深情而轻柔。课堂上安排指名读、齐读、领读,品味意境与重章叠句音律美。
景物描写学生读出了什么?老师耐心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享受阅读的乐趣。结合意境,如何去探究行踪飘忽不定充满神秘朦胧可望不可即的“秋水伊人”形象。学生在古筝的乐曲中再读“蒹葭”,读出几分凄凉、几分无奈、几分执着。读者沉浸其中,身心融入到课文的情景里,似乎在徐徐打开一幅画卷。
秋水伊人的象征意义多元化的探究是本课亮点之一。老师提出爱情说、讽喻说、招贤说。学生又从“招贤说”反其道提出“求贤君”,还有“惜时说”,“理想说”“事业说”……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如滔滔江水,完全超出老师的预期,理由阐述也很充分,语言表达清楚,大有与老师辩论之势。
听了这节课,我不禁惊叹于韦老师处变不乱,从容应对的教学风格与知识储备,更为孩子们的表现击节叫好。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打开世界的钥匙。语文课怎么上?语文课是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孩子们,愿你们在蒹葭的世界里做一支会思考的芦苇。
名师简介
李士兵,响水县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主持省市课题,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作文周刊特约辅导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