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中幸运者与不幸者辨考

  《老王》中幸运者与不幸者辨考
 
  西工大附中分校金慧
 
  《老王》是杨绛先生在与老王最后一次谋面几年后一直难以忘怀于1984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字的两头,一边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年版祥子”,而另一边是对于那个时代有着巨大贡献的知识分子家庭,我们不得不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杨绛先生对一个作者并没有记录亦或是不得而知姓名的老王如此念念不忘,并在文章末尾处写下一句振聋发聩的句子:“我渐渐明白: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一种愧疚的情感需要一位知识分子用很多年去思索,并最终用文字的方式去表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呢?同处于“文革”那个蛮荒的时代,谁又比谁更幸运呢?然而杨绛先生对于更为不幸的老王称自己为幸运的人,那么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
 
  文中的老王毋庸置疑是一位不幸者。对于人物介绍杨绛惜墨如金的原因决然不是出于艺术效果的考量,而是对这样一位“车夫”确乎知之甚少,没有全名,不知住处,鳏寡孑立,老无所依,凄凉离世的原因也是不得而知,而是在老王离开人世十多天后路过居所偶然的得知,生时的凄苦与死去的悲凉都无疑证实了老王是一位大大的不幸者。
 
  然而,老王生前与杨绛一家人的相处,多少给这位不幸者留下了些许美好的幸运。所以,我们在文字里分明捕捉得到老王由内致外的善。因为老王“脑袋慢”,所以没有机会改变自己单干户的命运,于是在没有基本保障的营生中苦苦挣扎;因为老王“眼翳”,所以没有多少人愿意坐他的车,甚至非议他的眼疾缘由,于是在没有尊严的人世间蹒跚前行;因为载客三轮车最终被取缔,所以老王在失掉了生活基本来源后,于是一病不起,生命最终走到了尽头。这是那个时代劳苦大众的一个代表,是特定时期社会的浓缩一角。可是,生活给予老王太多苦难,但是他却没有因此报之以恨,相反,遇到善者他回报以善。他减半收费为杨绛家送冰,而且送的冰是前任的一倍大;“文革”期间,当很多人躲着杨绛一家人,而老王却送有了腿病的钱先生去医院,还不想收费;他为三轮车安装上半寸高的“围栏”,从心理感受给人以极大的安全感与抚慰;特别是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仅有的一点而自己已不再需要的鸡蛋香油拖着病躯悉数送给了杨绛一家这样的善举,直接将老王的“善良”推向了至高点。一个风烛残年的底层弱者怀着怎样的感恩之心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回馈曾经对他行善的人,正如泰戈尔所言:“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却报之以歌。”从此角度来看,老王又是大大的善者,而能够享有老王这善良的便是杨绛一家人。
 
  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那么让人感到温暖,即便是在让人倍感寒冷的时代里。杨绛一家人并不因为世俗的观点便对老王这样的弱者另眼相待,反而以善意回馈。首先不因为他有眼病便选择不坐他的车,反而常坐他的车,并且跟他聊天;其次女儿给他吃鱼肝油治疗他的夜盲症;在“文革”期间,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都困窘的杨绛一家也从不会对老王的付出而心安理得接受,总是“照章办事”,不会亏待了老王。当老王在生命最后时刻将仅有的一点营养品送给杨绛先生,也是得到了杨绛的有偿回报的。
 
  然而,杨绛终究是要对老王表达愧怍之情了。
 
  在我看来,这样的愧怍是值当的。显然,老王送过去的香油与鸡蛋是想自己无福消受,那就让这些物品发挥它的价值,同时也是表达在有生之年受杨绛一家人照顾的谢意,决然不是为了换取金钱以求改变生活质量。然而,当他无措地接过杨绛先生回馈的钱后,滞笨地离开,内心里会不会如同一个知识分子在十几年后的还念念不忘表达歉意这么丰富的情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杨绛先生终究是辜负了老王最后的一点心意。于是,用文字告知天下自己的礼数在真挚的谢意面前是那么苍白无力,是那么没有温度,是那么公事公办!
 
  我们不由为这样一个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的高贵灵魂而赞叹。
 
  可是,我在想,杨绛先生说对于老王她是一个幸运者,而杨绛真的就是一个幸运者吗?
 
  这篇文章围绕老王的事件基本是在“文革”时期,而杨绛一家人在这一时期也应该是他们人生的至暗时刻。1966年“文革”爆发,杨绛是最早受冲击的学者之一。在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出台的第二天,她就被揪出来,比丈夫钱钟书还早三天成为“反动学术权威”。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向来和颜悦色、慢条斯理、温文尔雅的她,很快被罚扫厕所,而且不时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如戴“高帽子”,挂“黑牌子”……最令她尴尬的是剪“阴阳头”,头发剃去一边留一边,成为魔鬼似的半边发。她只好把女儿剪下的旧发找来,自编一顶假发,用来外出遮遮丑。1970年7月,她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这虽说能与先期下放的丈夫钱钟书团聚,但在一个穷乡僻壤,烧砖建房、打井引水、种粮为生,也是够她难受的了,于是不多久就被累病了。在这里,她两口子一直呆到1972年,才被“特赦”回京。
 
  我们说,万事万物都可谓相对。针对于老王身体生活物质家庭的不幸,我以为对于杨绛所经历的不幸来说,那显然是分量不够的。可是,令人感慨的是,杨绛先生依旧以宽厚的人文情怀去关爱一个弱者,并忏悔自己曾经辜负一个善良的人的善举。我想,这样的灵魂高贵到忽略自己的不幸而去关切另外的不幸者,因为身处逆境之人,能更多考量他人的不幸,一则是给他人以力量,同时也是鼓励自己摆脱困境。而这种走出困境,早已超越了香油与鸡蛋也会成为珍贵礼物所带来的困乏,更主要是精神世界因此而得以释然与宁静。
 
  这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真诚的良知显现,文字与心灵看上去一样的美与干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