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起来”写作

  快“起来”写作
 
  ——网课下的作文指导
 
  寺坪镇中心学校李春梅
 
  2020年是孕育英雄的一年。疫情下的中国每一天都是一本本动态的、能量爆表的最美语文教材。我们每天都被感动包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也因为疫情影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精神指示,落实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我像其他老师一样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投身到网络教学中来并认真教学、边学边教,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为了啃下网络作文教学这块“硬骨头”,我时刻在探索。为激励自己继续前行,写下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让自己学起来
 
  尼采说过:“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母语犹如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在我国,作为母语的语文承载着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苏步青在公开场合曾经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第一意见是第一堂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没有金刚钻,怎敢揽瓷器活、误人子弟?网课期间,我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书籍——从《苏东坡转》到《红星照耀中国》,从《福尔摩斯探案集》到《寂静的春天》,从《湖北教育》到《且行且思》,从“喜马拉雅”听书到微信公众号“语文可以这样学”......
 
  通过学习,我不仅了解了中国抗击肺炎的伟大壮举,也了解了古今文化、当代经济走向、中国外交政策、科学研究动态、教育教学理论等,为胜任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二、让语文动起来
 
  如果语文只躺在课本里,它就失去了生命力。疫情之下的抗疫情就是最有活力的语文学习教材。
 
  两耳要闻窗外事。网课期间,我常常在直播前五分钟向学生播报抗疫动态或分享感动瞬间。新华社经典视频或者专题报道为学生种下“天下国家”的种子,也积累了活生生的写作素材。
 
  身边小事也动人。网课期间,因为信号不稳定,不管刮风下雨我一直坚持在走廊上进行直播。记得第一次直播恰逢漫天大雪,我不顾寒冷即兴引导同学们赏雪、颂雪。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一句句优美诗词脱口而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之花在风雪中绽放。
 
  此外,我们班也经常开展一些班级活动:晒一晒你的房间布置、秀一秀你最拿手的活儿、讲一讲身边抗疫无名英雄故事等,用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凡人小事,为生活加入爱的调料,为写作注入“源头活水”。
 
  三、让名家讲起来
 
  综合考虑网课期间学生用眼问题,我特地在“喜马拉雅”听书平台购买了中国诗词大会特邀嘉宾郦波老师开设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启蒙课”,有料、有趣、有用,一对一推送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
 
  我也常向学生推荐太原五中赵旭老师开创的“语文可以这样学”公众号文章,有趣又有料的图片、汉字文化和音频,让学生在笑声中感受中国文化基因、积累写作素材、提升文化认同感。
 
  为丰富教学内容,我充分利用“济南空中云课堂”中的教学资源,让名家给我们班的学生上课。有趣的小视频、精彩的课文讲解、有感情的朗读和丰富的课后拓展让课堂充满吸引力。特别是王文娟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学会抒情》,潜移默化中带领大家去“草肥味美”的语文天地徜徉,为学生的写作插上温情的翅膀。
 
  四、让经典读起来
 
  有人说,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了窗户。也有人说,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
 
  每周晚上的两节线上名著阅读课从不缺席,要求也由一开始的简单摘抄变为向名著学写作,圈点勾画和简要摘抄相结合。定时的线上名著分享、心得交流和阅读指导让学生阅读兴味盎然。通过网上阅读课,本学期我们完成了《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还为写作提供了最好的范本。
 
  五、让学生写起来
 
  除了上好单元作文指导课和评讲课,本学期依托县语文教研室开设的“玫瑰语文”微信公众号,我极力倡导学生积极投稿。这一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到目前为止,我班已经有七篇习作在公众号上发表,为作文评讲提供了最有效的范本,提高了学生写作自信心。同时,发表的文章主要以学生的自我修改为主、教师审核为辅,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另外,每课导学案后面的“创新微写作”专题为学生写作的每课一得提供蓝本和练笔机会,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总的来说,网络下的作文教学比起线下教学方式更灵活、呈现方式更多样。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你肯探索、实践,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定能看到“柳暗花明”的美丽风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