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拓展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4月18日
 
  最近,随着老师们轻车熟路的驾驭在线直播课堂教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网络教学的语文课该如何让拓展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不知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文本背景的拓展
 
  拓展阅读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绝不是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简单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自觉地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最大的作用。
 
  比如课文《去年的树》,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他只活了二十九岁。他创作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但大多是在逝世后出版的。他曾经说过:“我的作品包含了我的天性、性情和远大的理想。假如几百年几千年后,我的作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我就可以从中获得第二次生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多么幸福啊!”童话中那淡淡的忧伤令人动容。有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把新美南吉的简介以及上面那段话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呈现给学习了本文的学生。孩子们真正走进了文中,懂得了承诺的同时,也知道人世间有一些东西终究会不在,但永远有一些珍宝留存心中。最后在“小鸟对着灯火唱了什么”的想象环节,有一个学生说出了“你虽然走了,但你点燃的灯火,给我的光明,会照亮我前行的路。朋友,这一次,我们永不说再见。”这样深沉的句子,如果不是对文本有着透彻的解读,怎么能说得出来?
 
  本课的解读见仁见智,甚至有老师从中提炼出“我们要爱护树木”的主题。然而孩子们这样的理解,应该更接近作者的本义。可见,我们立足于文本,以服务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当文本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时,我们就可适时进行拓展。这样的拓展,可谓精彩。
 
  二、相关文章的拓展
 
  限于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有些课文表达的情感学生很难产生共鸣,教学中适度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如课文《秋天的怀念》中有这样一段话:“‘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怎样的一种母爱呢?母亲不顾一切地扑过来,跪倒在儿子跟前,紧紧抓住儿子双手,苦苦央求儿子所说的那番话以及那一连串的动作究竟体现母亲怎样的情怀?如此深刻、厚重的母爱学生因缺少体验而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读出母亲的不顾一切,急儿子所急,感受母亲那颗颤抖的、滴血的心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描写母亲的这句话后,出示《慈母情深》中的有关片段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当学生感受到这份浓重的母爱后再朗读课文,自然声情并茂了。
 
  相关文章的拓展阅读让课文解读更精彩、更深入,因此拓展要把握时机,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的环节中,不露痕迹地拓展文本,成为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
 
  三、拓展练笔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名家之作,语言文字十分优美,文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读起来使人琅琅上口,是小学生学习的典范精品。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堂小练笔,对培养学生较高的语文素质,训练学生扎实作文功底,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比如上文提到的《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结尾一句话很有深意——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学到这里总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提问学生,鸟儿为了看了一会灯火?它想对灯火说什么?你能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吗?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吧!这次练笔,不仅使学生全身心感受了读物,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真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倔强的小红军》的教学中,于老师这样设计和引导:同学们,陈赓打自己一个嘴巴之后,还会说什么?还会做什么?请你们展开想像,写下来好吗?能写多少写多少。写完之后,让孩子们自己来读。
 
  一个学生读:“陈赓使劲地摇着小红军,哭着说:‘小兄弟,你醒醒,你醒醒!’可是小红军闭上了眼睛。陈赓把小红军放在马背上,脱下军装,盖在他的身上,说:“小兄弟,等到革命胜利我一定会把你的事迹写下来。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在教学中,老师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进行情境的拓宽。不难看出,课文内容的拓展,课文情境的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同时通过练笔,也增加了学生的写作实践机会。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说和写吗?
 
  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不一定合适。我只是觉得在网络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要忽视了文本拓展阅读。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在网络教学中开展文本拓展阅读,应该更好实施,更好操作。当然,我们不能为拓展而拓展,而应该做到立足文本,以生为主,进行适度的“拓展”,智慧的“拓展”,让有效的文本拓展走在语文网络教学的路上,使“拓展”成为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成就有效率、有效益的阅读课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