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忘不掉的时光

  回不去的故乡,忘不掉的时光
 
  文/小小
  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注定了曾经的分别代表着一生乡情的开始,很多人事早已忘却,唯独一些碎片化的东西,没有由头的不分时机地冒出来。
 
  每到三月花开遍地,榆钱冒出的时候,总有想吃的冲动。不过,总是觉得大马路边的树太污染,或者树木高大到你只能想象而作罢。昨日开车路过一村间小径,远远就看见在一片土坡下长了一棵歪脖子树,树身刚好伸到高处,或者是心有所念,我执意下车去撸榆钱儿。朋友早已习惯我对于田野的“热爱”,因为前几日还拔了很多草没有解决呢。
 
  阳光明媚,一根根枝条上缀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榆钱儿。我们小时候叫,哩哩钱儿,青绿中透着微微的鹅黄,远远望去,就那棵树木独特的精神,有着浑身的朝气。
 
  拽下枝条,上手一撸就是满满一大把,只几分钟就可以做顿美味了。
 
  说实话,究竟如何的味道,我脑海中除了保存的站在大坡高处,直接拽一嘬直接塞嘴里的画面,其余早已随时光流去,只是有一份当年的念想而已。
 
  回家后将捋下的榆钱儿,淘洗一下,会有很多米粒般紫红色的花蕊被洗出来。捡出混杂的小榆枝儿,再接着用水洗干净。如此反复了好多遍,才觉得干净一些。
 
  小时候,妈妈会洗干净放在簸箕里或竹筛里晾一晾。她会变着花样儿,做出几道榆钱菜,如榆钱窝头,榆钱饼、蒸榆钱……儿时的我最爱吃蒸榆钱,绿中泛黄,甜丝丝,香喷喷的,再配点蒜汁,味道好极了。如今想起仍唇齿留香,回味无穷,那种清香,有春天的味道。
 
  榆钱大多时候是蒸了吃。我早已忘记妈妈当年的做法,小红书上找一找来做。做之前发现,一串榆钱多则十几片,少则几片,下面有一个紫红色的花蒂,看起来比较硬,也不知当年如何处理。我拽了几个,一看那少半盆得拽到啥时候,就这么做吧。
 
  把洗净的榆钱里打入一个鸡蛋,少许盐和十三香,再就是面粉。因为我也不知道放多少,只记得是少放,那就一小勺一小勺放,可是榆钱搅和两下就显不出来也不粘。没办法,再加入面粉上,就一直一点一点再一点,直到最后小半碗直接倒入,才揉一些有粘性。开始在手间倒腾着捏,刚刚成型就放入笼屉,还好就做了五个看起来要时刻散架的窝窝。小时候学习和面时,妈妈总说“三光,盆光,面光,手光。”好吧,我做完后,满手满盆都是黏糊糊的面和榆钱,不过放在笼屉后只待成熟。
 
  五个成熟的窝窝,颜色浅绿色,还是保持着原有的绽放的姿态,犹如一颗颗小小的花菜。调制一个蒜汁,用筷子轻轻蘸一下,清淡的味道嚼起来既绵软还有一丝丝回甘。
 
  “好吃不好吃?”我急切想从孩子那里寻找答案。
 
  “好吃极了!”
 
  “是不是有甜丝丝的感觉……”
 
  “妈妈,是不是你小时候的回忆附体了?”
 
  “哈哈哈!”
 
  在春光里自由,在乡味中回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