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河逝去的童年
作者:侯雪阳


我有幸成长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小时候,房子坐落于山脚下,屋前是一条约么两米宽的乡村公路,说是公路,倒不如说是一条车能通过的路而已,相比较于现在的柏油马路,它显得太寒碜。路上是随意躺着的参差不齐的小石头,在那些不被车和人关注的石头缝中,冒出茂盛的杂草,春天,杂草间会零星地开出几朵金黄的蒲公英,在绿油油的草丛里格外显眼。
马路的尽头是一条小河。听老人说,这条河叫石梁河,起源何处,不得而知,不过却在白马镇的尽头投入乌江的怀抱,最后汇入长江,为长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竟然住在长江的支流旁,这样一想,倒有几分骄傲!
小河里的水总是那么清,那么绿,和两岸的青山交相辉映。小河里的景色不尽相同。小河的浅滩用它独特的音符向村民们宣告,它在去远方的路上经过了这里。河水很浅,枯水期,最多没过孩子们的脚踝。总有那么些石头不甘寂寞,想探出头来四处张望,这可给河水们前进的路上设置了一道屏障,它们往往会在这里徘徊,不知是埋怨,还是留恋,在石头周围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远远望去,它们似乎在努力地向石头爬去,似乎又被石头不停地推开。整个浅滩,它们有序地排列着,用自己独特的声音,为小河增添了生机,来到河边总能听到它们和谐的鸣奏。
相比较而言,小河的深水区就显得安静很多,“河面很静,静得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河水很绿,绿得像翠绿的翡翠。”用《桂林山水》里的句子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见惯了这样的河水,曾经天真地以为,全天下的河都是这样的,以至于学《桂林山水》时竟没觉得有多美,后来看到被污染的河流心底竟有一丝不可思议的感觉,河水不应该都是绿的吗?河水深不见底,河底总有几分神秘,老人说,河底有一个大漩涡,一旦掉进去就再也出不来,吓得我们这些小孩子走到那里就离它远远的,生怕一不小心掉进去小命不保。河的两岸是一些小草坪,这些草坪延伸到水里,河水流动,小草也跟着摇摆。这里也成了鱼儿和螃蟹的家。总有些螃蟹不知天高地厚爬到岸上,一旦暴露目标,就会被孩子们抓来戏弄一番。
夏天,小河成了全村人的乐园。晚上,小河里热闹非凡。太阳还在西山头,就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孩子和劳累了一天的大人穿着拖鞋,端着盆子沿着田埂往河边走,“洗澡啰!”这成了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刻。小河里有一块很大的石头,石头前后的水都比较深,大概能没过1.2米的孩子。晚上,那里挤满了孩子,胆儿小的在边上,总想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可脚刚跨出又缩回来了,生怕脚踩不到底会呛水。而那些胆儿大的孩子,从石头的两侧爬上去,站在石头顶上,然后不停地吼,“让开,让开,我要跳了。”话音刚落,就听到“咚”的一声,溅得周围的孩子一脸的水,还没等他们把水擦干,那个孩子又爬到石头上去了,乐此不疲。每天晚上,这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而大人们则会在小河边洗衣服,三三两两,说说笑笑,鱼儿也喜欢凑热闹,任凭你怎么驱赶,对洗衣粉泡泡还是情有独钟。
夏天总喜欢下暴雨,每当暴雨过后,河水变得黄黄的,水也不停地上涨,小河都快装不下了,坐在家里都能听到河水的怒吼,有时候还会溢到河边的农田里。这成了大人小孩欢乐的时光,大人们挖点蚯蚓,拿着鱼竿,提着小水桶,坐在岸边,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孩子们拿着簸箕,来到草地上,脱掉凉鞋,绾起裤脚,把簸箕放在水里,然后沿着草坪往岸上推,这时,小鱼小虾总在簸箕里跳,留下大的,放过小的,乐此不疲。到了午饭时间,总能收获满满。
小河的上游还有一个小沙滩,那是小男孩们的乐园。弟弟小时候总喜欢到那里去玩,堆城堡,修公路,建水池,拿着玩具车,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到了吃饭时间,母亲总是来到河边大声喊他的名字,这时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小河给村民带来了欢乐,也增添了些许烦恼。它阻断了村庄和外界的联系,要想走出去,必须渡过这条小河。一入秋,河水变凉,村里的壮年会自发地组织起来,找一些相对平整的石头,按0.5米来宽的距离从河的这头铺到那头。上学的孩子们会惊诧,“咦,什么时候铺好的?”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不需要别人督促,到了秋季,石头就会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人们从自己身上踏过去,仿佛是约好了一般。孩子们踏着石头去上学,青年们踏着石头去远方,老人们踏着石头去赶集。
小时候不觉得这有什么稀奇,直到读到《搭石》这篇课文,我一下子惊呆了,这么平常的事情,竟被作者写得如此美好,仔细回想,真是如此,我不禁拉住同事感叹,“小时候我们的村庄就是这样的。”说完,内心有一种满足感,所谓的好文章,难道就是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每次教学这篇文章,总忍不住要多读几遍。因为,这些小小的石头承载着乡亲们的美好,也记录了我美好的童年。
小河,给村民们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幸福!
后来,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小河改道了,那条曾经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小河已经一去不复返。谨以此篇,献给逝去的小河,献给逝去的童年!
侯雪阳:李斌名师工作坊学员,两江新区翠云小学校语文教师,曾获两江新区“优秀班主任”称号。信奉阅读是洗涤学生心灵的最好武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