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打开教师成长的闸阀
——“教研兴校”有效路径探索之五
在聊教研话题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上帝对两个前去投胎的人说,现有“得”和“给”的两种人生,你们各选一个吧。比较贪心那人抢先说,我选“得”。另一个人只好选择“给”。大家猜猜,他们投胎后会怎样?大家没想到吧,“得”的人生,其实就是乞讨的人生——贪心那人变成一个乞丐;而选择“给”的那人,变成了富翁。因为要拥有,才可能给。
一心只想着得到的人,可能最终沦为乞丐;乐于奉献的人,可能变成很富有。在分享的时代,若选择选“给”,您将越来越富有,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让人依靠。
下面我们要来交流关于“输出”这个概念。我曾在一篇小文里写道:“一种理想的学习方式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大家可能都发现了,一些孩子阅读了许多书,但语文水平并不高,阅读并没有发挥作用。如何让阅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注重“输出”,就是引导孩子讲述阅读内容,畅谈阅读感受,甚至撰写阅读心得,适当进行仿写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输出活动,可以倒逼着提高输入效率。比如:因为要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阅读时必须认真一点,读完之后还要自我梳理一下思路;如果要参加读书交流会,撰写评论,对输入的要求会更高。通过输出倒逼输入,能增强学习的责任心和针对性,能提高学习成果转化效率。如果没有输出要求,我们即使看了一辈子的电视,也不会提高多少素养。
其实,我们许多老师也阅读了许多书,听了许多讲座,接受过许多培训,不断深造,无论是自考本科,还是接着攻读研究生,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大家见过牛身上寄生的虱子没有?据说虱子没有屁眼,只知道疯狂地吸血,结果把自己喂得鼓鼓的,像一个圆球。牛往树林里一钻,就把它挤落在地,其后果可想而知。我们勤劳,不断努力,但不懂得转化,不知道输出,也可能就像一只牛身上的虱子。
我有一位好朋友,特别喜欢阅读,每次购买图书,都是上千元地购买。他送朋友礼物,都喜欢赠送图书。我曾跟他建议,阅读之后,一定要输出,就是要自己动笔写一下,可以读后感,写论文,写随笔,甚至自由创作。后来,他每天坚持输出,已坚持了快一年,积累了许多东西。每天阅读他写的文章,我对他更加敬佩不已。
我许多朋友喜欢问我阅读什么书籍。其实,我阅读得并不多,差不多每天都忙于写作,挤占了阅读时间。只要我还有输出的内容,还不枯竭,我就将源源不断地输出。
这些年,我到各地去上课、做讲座200余场,有一些内容,是我不熟悉的,当我受邀后,就开始疯狂阅读,查阅资源,最后整理出思路,开始做课件,再不断修改完善。可能有点粗糙,但在不断拓展中,不但学到了新内容,而且丰富了输出形式。正是输出倒逼输入,才让我更加注重学习与积累。
我每天起床,都会在手机上浏览各位人名家、各个教育公众号上的好文章。但我并不浏览完就完,而是结合自己的教育需要,将之吸收,并做成课件,具体运用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比如:我看了一些关于逻辑方面的文章,就开始制作逻辑与高考语文的课件。有了最后的产品输出,前面的学习才有意义,学习才会更进一步,更成体系;学习也才会变成产品,服务于工作。
许多人每天都离不开手机,但只是把手机当成是打发无聊时间的工具,并没有当成学习平台,更没有想过如何借助手机输出自己的产品。有成功人士认为,他们成功就在于观念,一种观念,可能是成长的源泉,也可能成功的钥匙。一句话,我们输给别人,主要是输在观念上、思想上。
在这个共享时代,特别需要输出思想。一位思想保守的老师,不愿意把自己的教研成果拿出来分享,死守着,最后的结果是自我陶醉,自我满足,不知进取,慢慢被淘汰。如果我们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拿出来分享,不但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而且可以倒逼自己,不断地更新、发展。比如:我在某学校搞完讲座,把讲座课件留给学校老师;如果学校认为我讲得好,让我下年再来讲,我就必须研发出新的内容,不可能涛声依旧,还是讲上次的内容。这样,就逼着我不断去研究。正是这种输出,促进我们成长。
学校也是如此,如果注重输出,也能促进学校不断发展。如果一所学校过于保守,不派老师对外流,不参加省市县组织的课赛等活动,好像是有效防止优秀教师外流,但也束缚了老师的成长。一所学校要发展,必须先有老师的成长。老师得不到更好的成长,受伤的不只是老师。
当一些兄弟学校慕名来学习,如果学校藏着掖着,似乎守住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但也封闭了自己的发展。即使是名师调走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你的名师到了更好的学校里,将获得更好资源,他将会与原来的学校分享;你的名师走了,他带的教学新秀又将迅速成长起来。如果前辈一直堵在前面,或多或少不利于新鲜力量的崛起。真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始终相信:输出,可以打开成长的闸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