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读《生命的灯火》有感

  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
 
  ——读《生命的灯火》有感
 
  如果说于漪老师的《生命的灯火》这本书最触动我心灵的是“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的话(前文已专门提及过),那么,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一直倡导教书是为育人服务,作为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这个思想理念和教学实践。
 
  于老在《奠基,奠怎样的基?》一文中写到: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哪个地方着力哪个地方就见成效。教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力量,真正的教育是引导人的灵魂、精神达到真实之境,知识技能是帮助提升精神世界的阶梯。
 
  于老强调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该发挥它特有的多重功能。如,语文学科,语文课当然要引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如何正确理解,如何规范使用,这是实用功能,因为它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此同时,它还具有发展功能,语言和思维,情感同时发生,语言的发展能很好地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教学生学语言,就要注意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尤其是思维力的发展,语言还应发挥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把握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推敲内涵的情和意,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在读于老这段话的同时不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教育一词起源。“教育”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词根:引出。古今中外教育名家无不认为教育是对人的培养,引导学生增强精神力量。也就是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人生态度,提升精神境界。我们的教育工作,最贴切的说法应该是培养,这个字眼很好,在英文中解释为“耕耘土地以期收成”我们教师就是教苑的耕耘者,应该像农民和园林工人满腔热情地培植五谷,养育花木那样,精心把学生培养成国家栋梁。
 
  知晓了“教育”一词的起源,我们就不难理解于漪老师提出的:要坚定不移地弘扬人文精神。教育工作不仅以书教人,以客观规律教人,更重要的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人教人。
 
  于老在《教书要为育人服务》一文写到: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起灵魂作用。教书和育人,育人是大目标,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比如,语文教师,教文是我们的天职,需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的“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教书”,说到底只是教书匠。在教书的同时育人,才有可能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比如,语文教学,在教学字词句段篇,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心中撒播做人的良种。
 
  比如我在教学《母鸡》一课,由课文中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体会母爱的伟大,这里的母爱由作者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升华到老舍先生写自己的母亲的文章,然后再转角到我自己写的母亲的片段,最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母亲、写写关于母爱的文章。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体味作者对母爱的赞颂,自己对母爱的感悟,从小明理母爱的伟大,懂得感恩、懂得尊重。
 
  又如执教《掌声》一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两次对“主人公小英子”的掌声的句子进行朗读、品析、感悟,在学生对这两处重点句进行品析感悟时,我不停转化角色一会儿扮演小英子一瘸一拐走上台,一会儿扮演小记者采访学生当时的感受,一会儿又扮演学生的学习伙伴和他们一起尽情的朗读……让学生从文中两次掌声中感受到“爱”,体悟到对像小英子这样的残疾人的尊重。
 
  于老尤其强调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教师教学中除了研究技能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震撼学生的心灵。一节课,40分钟,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要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者为师,不是教师一个人是能者。而是要把所有的学生调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都精彩起来。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生命活动,而是以教师的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一起动起来。
 
  我倒是不禁想起我在深圳学习时听到的一节灵动而又温情的品德课。这节课正如于老所说:强调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方法选择,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精神,主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教学常态,允许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有创新精神,绕过课堂活跃生动,充满灵动。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场景一:宝贝,来,请你说说你的爸爸妈妈?宝贝,来,给同学们讲一讲爸爸妈妈做的最让你难忘的一件事,宝贝,不哭,来,老师抱抱……
 
  场景二:下面请XX孩子的妈妈来讲一讲她小时候的事情……
 
  不要……教室里突然一声惊呼。(XX同学的尖叫)全场爆笑……
 
  这是我们在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的一节品德课上的现场情景。教室里有老师,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家长。这节课的内容是:爸爸妈妈和我。主题是,课前布置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了一分实践作业,收集整理爸爸妈妈爱我的故事,我眼中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20年后的一封来信。由爸爸妈妈和孩子共同完成。
 
  课伊始,授课老师先播放了自己一家四口幸福生活的视频,老师边播放边讲述两个孩子有趣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家,说说自己眼中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孩子们积极又动情的讲述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我的爸爸是个小老板,平时工作很忙,但是他对我的学习可不马虎……我的爸爸去乡下扶贫了,得两年,每个周日下午才能回家,周一一早我就见不到爸爸了,我的妈妈是个护士,工作更是忙,每天要做三台手术,但是爸爸妈妈都很关心我的学习……我的爸爸是个警官,工作很辛苦很认真,可是在家里却很马虎,我的妈妈是个大学老师,每天要备课,很辛苦,对我的学习却很关心……
 
  老师不时摸摸孩子的头,不时和孩子们回应着,不时和家长对话:XX家长您好,请问孩子说的是这样子的吗?XX孩子的家长马上站起来回应:是这样子,我的确工作很忙,但是我很爱你。儿子,我会更加关心你的;是的是的,我在家是很马虎,学习上的事基本就是他妈妈在关心,以后爸爸向你保证,会关心你的……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讲述20年后的一封来信……一个爸爸站起来,向全班同学读了一份自己写给女儿的信,这个爸爸是在新疆工作,凑巧这次在家,专程来参加女儿的课堂活动,一封长长的信,包含着爸爸对女儿的期望,对女儿的爱,让在场的孩子,老师,家长都流出了感动的泪水。老师播放的孩子上六年级毕业成人礼上,孩子和妈妈的一段对话视频,一段真情的拥抱更是让在场的听课者泪流满面。相信这节课,孩子们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爱。而这正是这节充满灵动又温情暖暖的品德课的核心所在!这不正是于漪老师所期望的课吗——以教师的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既教书又育人!
 
  其实,我理解的于老说的教书是为育人服务,单从课堂教学这个角度而言是要求我们要构建灵动的课堂,而这个灵动课堂不是狭义的灵气课堂、活动课堂,灵动的课堂是智慧的和谐的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是饱含“感悟”的课堂,是焕发“生命力”的课堂,更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相伴、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随、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这样,既教书又育人。正如于漪老师说的:春风化雨,生意盎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