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镕铸国魂—给语文教材编辑部的一封信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段时间以来,删除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的论调甚嚣尘上,要求删除鲁迅的文章者有之,要求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者有之,要求删除朱自清的《背影》者有之,要求删除《愚公移山》有之,要求删减唐诗宋词者有之。对此,主席于2014年9月9日在北师大参观时就明确表示不赞成把古代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删掉。
 
  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某中学语文教材编辑部向广大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征求同学们对于删除语文教材中经典篇目的意见。要求给编辑部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看法。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示例(北外附校三水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组:李印)
 
  传承经典镕铸国魂
 
  ———给语文教材编辑部的一封信
 
  编辑老师:
 
  您好!
 
  苏子曰:“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经典的学习对于铸造青少年精神灵魂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传承经典,才能镕铸国魂。因此,我坚决反对删减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此特向编辑老师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正如国家领导人指出的那样,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育什么人、铸什么魂、怎么铸魂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要想培养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就必须为新一代青少年铸造坚强不屈的民族魂,民族魂在哪里?她,就在志士仁人的音容笑貌里,她,就在文化经典的字字句句中,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铸造民魂国魂必先阅读历史、传承经典。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非但不能删减,而且还应增加。
 
  鲁迅断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他生在灾难深重风雨如磐的旧中国,没有看到新中国的诞生,但抗战的胜利、中国的觉醒印证了他论断的英明。
 
  在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中,诚如毛泽东所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其中固然有杨靖宇、赵一曼这些共产党人,但也有张自忠、戴安澜这些国民党将领,甚至还不乏杜月笙王亚樵这样的黑帮领袖,他们虽然主义不同,信仰各异,但他们都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有满腔爱国血,一身民族魂。在弦歌不辍的经典吟诵中,每一个中国少年潜移默化地铸就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团结御侮的境界、“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不怕牺牲的精神、“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敢于担当的勇气、“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坚强不屈的信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奋起抗争的决心和“苟利家国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的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可以说,对日抗战中,中国之不亡在于国魂之发扬,国魂之不绝在于经典之传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鉴往知来,不言而喻矣。
 
  考诸历史,简策历历,揆诸现实,触目惊心。“港独”“台独”,认贼作父,可馨子越,数典忘祖。这些外黄里白的香蕉人、全无国魂的媚外者的出现究竟是谁之罪?一言以蔽之曰:教育。台独长期的去中国化的教育,香港的一以贯之的殖民化教育,哪里有中国传统经典的位置?蜂采花而酿蜜,蚕食桑而吐丝,蛇嗜鼠而毒至,相养成性,积习难改也。至于在中国大陆土生土长的许可馨季子越之流的可怕蜕变,难道还不足以令那些鼓吹删减经典的所谓专家学者警醒吗?
 
  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无疑是行尸走肉,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注定是一盘散沙,中华经典是文脉更是灵魂。展望未来,中国能否崛起、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关键在于能否延续自己的文脉、铸就自己的国魂。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论述的那样,一个文明的崛起绝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伴随着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地剧烈冲突。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不但要锤炼巍然的体格,更要镕铸浩然的国魂。这就更加凸显了文脉之不可断、经典之不可删。
 
  五千年的经典汗牛充栋,五千年的智慧穿越时空,五千年的国魂绵绵不绝,五千年的英灵栩栩如生,我们不但要编之于书、诵之于口,还要铭之于心、践之于行、铸之于魂。《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经典,铸造民族之魂,才能担当起历史重任。
 
  顺颂
 
  编安!
 
  学生:XXX
 
  XX年X月X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