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从“心动”开始

  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国诗词大会”导写
 
  湖南省永州一中刘小忠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被网友称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百人团组成行走的“诗词库”,四位专家点评精准独到,加上温婉知性的主持人和满腹诗书的选手,一起为观众奉上了10集“诗词界的饕餮盛宴”。有人说,诗词大会打动了国人的“诗心”;也有人质疑,“不就是考死记硬背吗,这对我们沉下心来传播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用?”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中两种不同的看法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观:
 
  第一种,《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就是打动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中国人习惯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趣,节目恰恰打在了中国人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
 
  第二种,认为文学无用,“不就是考死记硬背吗,这对我们沉下心来传播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用”。诗歌走向没落、萧瑟、凋零,与它传播的过程中缺少代表性的灵魂人物有关,社会上需要有一批传播诗歌的佼佼者和权威的学者。在文化繁荣的背景下,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权威主流媒体的推重,整个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现象回流,人们的“文学无用感”在减少,对中国文化的敬畏之心在增强。
 
  对此,考生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用功用主义心态看,诗歌还是无用,但心中装着成百上千首古代诗词的人,审视世界和看待生活的方式就不再单一。诗歌可以重塑国民性格和灵魂气质,这就是“无用之用有大用”。写作时要把诗词大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思考,写出自己独到的文化感悟。
 
  1.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守住诗词,就是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举办诗词大会的宗旨,不是为了让小部分选手在台上PK,而是要让绝大多数的选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来展示自己的古典诗词储备和对于诗词的热爱,是要让大家更好地来弘扬、传播、推广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
 
  2.舞起我们未泯的诗魂。在网络风生水起的时代,许多人适应了便捷迅速的快时代,渐渐遗忘了中华民族一些传统文化的美丽。那些尘落在历史记忆中的诗句冷寂地躺在岁月里,无人问津。人们眼里心中早已被金灿灿的利益充满,诗词文化也已无奈落魄,走得很远很远。《中国诗词大会》以温婉知性的主持和满腹诗书的选手精准独到的点评,为观众奉上“诗词界的饕餮盛宴”,使沉睡在国人心中的美丽诗魂被重新唤起。
 
  3.让浅唱低吟与今人相遇。那些穿越千年的诗词经典,曼妙、舒缓而绵长,高雅、清脆而滋心,点点滴滴落入肌肤,叩击心田,似潺潺妙语,莺莺倾听,似一股甜美的清泉,沿着我的唇角渗入我的肺叶,闭目聆听,静静地等待着心花蕾片舒张开来的温香。坐在电视机旁,聆听选手与嘉宾合奏的心曲,让今人与穿越千年的浅唱低吟悄然相遇,让整个夜晚都浸润在一片净雅之中。
 
  【考生例文】
 
  文化传承从“心动”开始
 
  田恬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给我们奉上了一道“饕餮盛宴”,有人称打动了自己的“诗心”;也有人不以为然:不过是死记硬背罢了。在我看来,文化传承必须从“心动”开始。
 
  在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传承是一个热点话题,每个人都在强调要继承、传播,发扬传统文化,可真正捧起了史书,腹中有经纶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中国诗词大会》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诗词的机会,让我们走近文化经典,静嗅墨香,在机械、枯燥的学业、生活或是工作之中,这股“清流”便能滋润我们的心田。
 
  有人却认为这样的死记硬背根本不是在传承文化,试问,您真的用心去触摸诗词了吗?还是正捧着手机浏览一些无聊的网页?如要您连诗词都未曾了解、涉猎,那我也不敢完全相信您所作的评论。不尝试着了解诗词,又何来心动?不心动,又何来进一步的文化探索、追求呢?而在这进一步的文化探索、追求中,不经意间的举动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在我看来,《中国诗词大会》确实打动了我的“诗心”。百人团组成的“行走的诗词库”,气势雄伟,王立群、康振、蒙曼和郦波四位专家,妙语连珠,还有温婉大方的主持人董卿和气宇不凡的选手们,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感染了我,我相信,还有千千万万的观众和我一样,都被他们打动,也慢慢爱上了诗词,这不正是这档节目想要得到的效果吗?
 
  或许《中国诗词大会》并不能打动所有人的心,但我们也不能说它毫无益处,比如说,当您打开电视,播放的不再是无聊的肥皂剧,而是《中国诗词大会》诗声琅琅的节目现场;当您拿起手机,新闻八卦头条不再是明星的花边新闻,而是《中国诗词大会》里优美的诗词选段。耳濡目染之间,我们不也是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了吗?如此一来,我们身边的文化气息更浓了,同时也为文化传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即使不心动,人们也在潜移默化中习惯它,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达到了文化诗词传承的目的。
 
  没有“心动”,哪来“行动”?当然,文化传承不仅仅靠“心动”,更要靠“行动”,如此,方能弘扬、传播、推广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
 
  【评点】
 
  这是一篇具有鲜明考场特色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从引材立旨到收束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主体部分依次从“正反比对”“自我感受”“理性分析”三个方面来阐释中心论点,鞭辟入里,逻辑性强。文章紧扣诗词大会,起于“心动”,结于“传承”。语言简约温厉,说理极有分寸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