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

  让“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
 
  雅礼中学1810班熊瑞琪
 
  大流之下坚持己见是难能可贵的,那么,何谓己见?己见便是李贽所说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绝假纯真”的真文字,也是鲁迅说的“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得出自己的主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可惜,如今“己见”难得一见,己见常被主流视为异类。许多情况下,己见一出,便成了众矢之的,就如同海浪中的礁石,被不同的水滴、不同的海浪侵蚀拍打,终究棱角全无;甚至久而久之,己见会同夕阳下的影子一般,消融在冥冥夜色中。
 
  但这所谓“异类”的己见,难道真的就该在世间消失吗?一个没有己见的人是假人,一个听不到己见的时代是可悲的时代,一个不能珍惜己见的社会是无可救药的社会。
 
  王瑶的《鲁迅论读书》中有这样一句“他强调要敢于接触不同的观点,甚至反面的书籍,看看自己不赞同或反对的人和事究竟是怎样活动的,这有助于对社会现实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如鲁迅所言,再不济,这成为了“异类”的己见,也可以作为主流的对立面,以供做反对的参考,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社会现实。而我,甚至认为己见有时比大流更为重要。
 
  刘邦率兵攻占咸阳,抢先项羽一步,当刘邦以为自己已然为王,开始松懈时,当众将士也认为天下非刘邦莫属时,开始大秤分金银时,张良以清醒己见进谏,认为刘邦时机未熟,不应放松,若贪图享乐,恐会自取其咎,成为昨日之秦。一语点醒梦中人,刘邦猛然醒悟,从谏如流,放弃内心的私欲,最终在楚汉争霸中战胜项羽,赢取了天下。唐代谋士魏征,直言不讳,保有己见,当大臣皆歌颂唐太宗圣明时,他大胆指出其不当之处,而唐太宗也虚心采纳意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如此己见,也许忠言逆耳,却尽显智慧赤诚;如此己见,也许特立独行,难道不是主流盲从下的一剂醒世药吗?
 
  之前还听过一个故事:“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由此看来大流看到的只是某一问题的某一方面,若有人发表己见,便极有可能他看到了大流所未曾看到的。也许尊重己见,能治愈大流所治愈不了的伤痛。
 
  地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理论,当一条河流发洪水时,河流水质便会变差,因泥沙俱下而浑浊不堪。大流之下也是如此,当大流来袭,可能普遍击中大多数人的痛点或者疑点,于是许多人来不及思考,来不及聆听异见,就凭情绪做判断,开始盲目跟风,人云亦云。那么他们的加入便如洪流之中的泥沙流,使人们愈发看不到水底,看不见事物的真相。
 
  鲁迅论读史书时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读史书尚且如此,我们要从信息时代的洪流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更必须能够拨开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
 
  当我们对大流和己见都有清醒的认知时,我们大概对一致歌颂的洪流需要保持警惕,对一致抨击的洪流也需要保持清醒。不要轻易加入大流。
 
  如钱钟书在《谈中国诗》里所说: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都听得见。
 
  我希望人们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活书”,都有己见,同时也听得见别人的“己见”,尊重别人的己见,让己见的“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


     (
当张文宏被30万人视为崇洋媚外,当互联网上各种理直气壮成群结队出现时,也许这个高中生的文章,可以让我们清醒清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