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46年,17岁的梁再冰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核实无误。(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
梁再冰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一生便与建筑再无瓜葛。
三年后,梁从诫如宿命一般,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从诫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也像普通的家庭,孩子要经历高考的筛选。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手创立了清华建筑系,有能力为儿女的前程铺路搭桥,却先后将儿女“拒”之门外。
此时,十七八岁的你和你的家庭也将迎来属于你的高考,或许,梁家的高考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触动,一些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故事以后,引发的思考和感慨。
要求:明确文体,标题自拟,字数800以上。
家族情怀有温度亦有刻度
1703班彭晨
指导教师:李兰
一手创办清华建筑系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子女却都不在该专业就读,巧合般地在高考都以两分之差与建筑系“失之交臂”。这看似是家族使命的“断代”,家族情怀的“终结”,实则却提醒着我们——
高考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不只是人生第一大考,更是人生中第一次专业选择的关口。在高考这个中转站上,家庭牵绊、家族情怀有温度的同时,更应有刻度。如果把家族情怀看成一把尺,长辈的教导与爱护能赋予尺子以温度,而以尊重为前提,对孩子进行有边界的管束与要求,则是构成一把尺不可缺少的刻度。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关系里“子承父业”“女从母志”的故事并不少见。从历史角度看,这与宗法制的封建家族传承模式密不可分,是比较古旧的观念。可是在当今社会,却仍出现了不少以爱之名的“择业要挟”。青年演员易烊千玺为了替母亲弥补童年梦想的遗憾走上艺术道路,年仅五岁的他就奔波于十多门类的才艺课堂间。父母给予了孩子以生命,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但终究是在培养有着独立思想与人格的个体,父母尚未完成的愿望或者正在沿袭的“家业”,不应以强行嫁接的方式交付给孩子——这就是家族情怀的刻度——家族情怀的传承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作为边界。正如成年后的千玺,最终选择了考上中戏专攻他更感兴趣的表演专业,而他的母亲则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放下了自己的执念。
其实,父母的殷殷期盼,以及世代相传的家族情怀,不过是在给子女提供另一条更有可能通往光明的路,但真正做出选择的,毕竟是孩子。家族情怀这把尺赋予了高考的专业选择以深邃而厚重的意义,它或许能教会孩子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但不能因为情怀替孩子来选择。家长也应把握好它的刻度,在适当的时候,把选择的权力交还给孩子。
也许家庭的的牵绊会让我们选择高考的专业方向时备感压力,担心不能承袭父业,担心违背母愿。其实,更多时候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喜欢什么?”知名歌手朴树热爱音乐,而他的父母皆是清华教授,尽管“做音乐”在父母眼里是不务正业“丢脸”的事,他还是执着追求音乐,听从他心,无问西东。哈佛辩论队队友詹青云曾经并不被亲人看好,她本可以继续父辈的生活,但她打辩论、开办青年旅社,攻读博士,做了许多父辈难以理解甚至无法想象的事,放弃了长辈们设计好的“安全之路”。他们都遵循了心之所爱,找到了心之所向,并在为梦想与热爱奋斗的过程中,收获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或许,作为子女我们可以尝试理解父母的期待,而父母也应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面对高考与择业,我们都需要沟通与理解,但沟通不通等同于扭曲对方意志强加要求。其实家族情怀的延续,应该在“以关怀来保温让人自觉产生使命感”的情形下,再用“有刻度有边界的要求”让人自发地敬畏与爱戴,以此实现自愿的代代相传。
正如梁再冰为新闻事业做出贡献,梁从诫创建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他们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在各自钻研的领域拼尽全力。所以说家族情怀传承不仅依靠“子承父业”,更重要的其实是责任与精神的传承。把家国情怀、担当精神、赤子忠心藏进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里,以温度塑造培养健康人格,以有刻度的要求培养理性精神,然后把选择的权力交还给孩子,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握着那把既有温度亦有刻度的尺,让父母与子女拥抱各自不同的人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