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雅俗同建

    民族语言,雅俗同建
    1703班黄咏佩
    指导教师:李兰
 
    谈起民族语言,你会想起什么?是《诗经》的歌,李白的诗,还是苏轼的词?或许各人有各人的答案,但似乎有个共通之处——它们都与高雅的文艺作品相关。
    似乎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已凝聚了中华民族语言的全部精华,成了我们传承、创造、运用的唯一对象。
    疫情当前,我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大疫抗争中,使人感动、鼓舞、振奋的话,不止有邻邦馈赠的“山川异域,日月同天”一类传统诗文,更多的,是“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和“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等极具生活气息的标语。它们通俗易懂,看着一点儿也不“高雅”,却意外地直击我们的心灵,令我们感动不已。
    何谓民族语言?它不正是一种能牵动着中华儿女之心的,我们每天都在说着的语言吗?所谓的民族语言又有何作用?不正是能在关键时刻将我们聚集起来,鼓舞我们继续前行吗?我们说要继承民族语言,真的应该只囿于所谓的“阳春白雪”,而忽视那些通俗的,却拥有触动我们心灵的力量的平实的白话吗?
    不应该,不应该!
    再者说,我们说在继承、创造、运用民族语言时,应该兼顾那些具有生活气息的通俗的话,不只是因为它们本就是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更是因为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去热爱民族语言、继承民族语言。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说过:“当你把某样东西捧上高高的神坛时,代价是再也没有人愿意爬上去接近它”同样的,当我们将民族语言只限制在“高雅”的神坛之中,无疑是阻断了很多人接近它的路!
    而民族语言内涵的扩大与通俗化,不仅会让更多人愿意去接近、建设它从而实现它的丰富和精彩,而且还能推动民众文化自信的构建。试想,有一天若每个平凡的、普通的,或许没那么高雅的人都认为自己也有能力有资格去继承民族语言,他的心中,是否不自觉地产生出了一份传承民族语言的责任感呢?这种责任感,这种“我也能为之做些什么”的信念,会有力地打破民众和民族语言之间的距离感,实现我们对于民族语言,从欣赏的旁观者到自豪的参与者的转变。在一次次的参与中,我们能更加感受到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繁荣,由此渐渐地便能构建起一种更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自信。
    抗疫之战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我们也相信,当有一天民族语言亦能雅俗同建,一定能让我们文化繁荣,民族昌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