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发展,雅俗共赏
南雅中学K1710聂梓亦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本不分贵贱,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时代特点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我并不鄙夷反对乡间街道所谓粗浅通俗的标语,语言文字的文化在实际运用中的确需要符合现实背景和场合环境。在教育不发达,防范意识薄弱的地区,简单易懂的标语更能起到宣传的作用。这些标语和农村的大喇叭一样,实实在在解决了农村疫情防控的问题,是有实效有意义的。
但是,在“起到作用”基本要求之下,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开放兼容并包的大国,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我们是否需要探索追求文化形式更风雅得体的语言应用呢?
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在一众硬核通俗的日常标语中火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起广泛的称赞与共鸣。
我们赞叹的是这句诗在此情境中的合适得体,比如说如果运用在湖南援助武汉物资标语就不合适。在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创造、运用中,应区分不同语言形式的作用,在什么样的环境说什么话。
让我们共鸣的是,这句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对文明仁爱、共通喜悲的情感认同的需要。诗意似春风化雨,浸润人心。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价值认同,不仅需要完成交流宣传的职能,更需要体现真挚深沉的人文关怀。“风月同天”打动我们的是什么?不是新奇独特,不是精致复杂,而是在这句标语的背后,“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认同,异国同胞面对困难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真情和仁爱。风月、山川的诗意在这种严峻紧张的形势下带来的共情与悲悯,带来的鼓舞与希望是“战胜病毒有盼头”的标语无法比拟的。
文明的精致具有跨越历史、深厚绵长的质感,比起通俗单薄的文字更能体现坚韧隐忍的力量。当我们为《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柔情感动时;当我们吟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代的厚重跨越千年直击人心时,我们知道诗与情怀始终流淌在一脉相承的血液里。民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利用这种“美”的韧性,越是苦难危急的时刻,越要激发美的力量凝聚相隔千里的灵魂。
时代在发展,文明在发展。我们希望有一天,乡村里的大伯走在泥泞的山路上看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也能感受到文字诗意中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希望面对工整美好的赠言标语,不是无力地宣称“更愿意听到武汉加油”而是自信有礼地回赠“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新时代到来,文化发展进步,需要赋予民族语言文化更多信心与希望,需要给予民族语言文化更多可能性。本是“满窗日色文书香”的故乡,诗意自然在你我身边俯拾即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赏的同时,不忘眺望精致的美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