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发言稿800字:伟大的渺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1月,网上红了一篇演讲,红了一个短片。
 
  红了的演讲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的《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刘瑜在演讲中提到了现在孩子普遍的焦虑、抑郁症、空心病等,她试图论证,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也未必是坏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演讲内容因为“普通人”三个字引发极大争议,支持者认为拿到了破除教育焦虑的解药;反对者则称:“劝你看开,不是真的让你看开,而是让你认命。”
 
  红了的短片是《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凌晨四点,加班的程序员关了灯,却下了一天的疲惫;与此同时,早餐店的老板开了灯,开启了一天的劳作;为了工作,让老板随时能联系到你,你习惯24小时开机;你也可能因为工作——一个长达数小时的手术,习惯很久不回消息;刚下班的你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为了家庭转身变身“骑士”……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普通人”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你写一篇文章,在班会课上,做一个“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的主题发言。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伟大的渺小
 
  1803班张可硕
 
  指导教师:唐艳萍
 
  亲爱的同学们:
 
  前段时间,“普通人”的话题引发热议,一片赞扬声中却也混入了刺耳的杂音:劝你看开,实则是让你认命。可我想说: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何为普通人?站在与“成功”对立的观点来看,普通是指没有荣华富贵,没有经天纬地,平凡地度过一生。从表面上看,是与“奋发精神、担当宇宙”的普适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可真是这样吗?周国平曾说,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的时候。前段时间流行的“打工人”文化亦是如此。而这些文化折射的实则是当代年轻人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与日益清晰、准确的自我定位。
 
  有人说年轻人至少要花70%的精力务实,最多花30%的时间务虚。平凡是一种形态,是对自己和生活真相的清醒认识,而我们越早地正确认识自己,就能越早地投身社会大齿轮的运转,而不是在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中一蹶不振。从这一点上看,“普通人”文化与佛系、丧文化迥然不同的,便是其语境下所蕴含的积极内核:我接受它,我热爱它,我为它而奋斗。
 
  而那些对“普通”不屑一顾的成功人士,不知他们可曾窥见这样的情景:走过田野,看到他昼出耕田的辛劳,只为全家温饱与稻花丰年的期许;走过工厂,看到他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枯燥地重复零件的装配,而厂外,一辆辆崭新的汽车正驶向万户千家;走过家庭,看到他刚拿起饭碗却又匆忙放下,在手机的嘀嘀声中骑上电瓶,只为包裹准时送达。我看见中国最壮丽的发展图景,在这一个个普通人身上。
 
  同学们,或许是耳濡目染的成功学价值观,让我们焦虑于落差,抑郁于失望,让我们只看到“推动社会进步的只是少数人”,而忘记了社会进步的前提,是每一个齿轮的正常运作。
 
  接受平凡,不等于甘于平庸,“希望成为普通人”也与砥砺前行不冲突,它的出现更大程度上是为缓解内卷化造成的焦虑心理,告诉我们哪怕身处困境,也依然要有一颗阳光而进取的平凡之心,告诉我们成就平凡,也可悦纳平凡并享受平凡;成就不凡,便怀揣平凡并尊重平凡。
 
  所以,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为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而无比骄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