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记——向法布尔《蝉》学写作

  养蚕记
 
  ——向法布尔《蝉》学写作
 
  长沙市南雅中学初1910张煜博
 
  指导教师:曾素云
 
  家蚕,顾名思义,就是家里养的蚕,不是工厂里专门产丝的蚕。现在,让我来介绍这个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吧!
 
  小小昆虫,大大胃口
 
  一颗颗金黄色的卵静静地躺在鞋盒中的桑叶上,里面依稀可以看见小小的、黑色的小点在卵里蠕动。仅吃个饭的工夫,就有几个“勇敢者”破卵而出,扭动着头部,向世界大声宣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这个长不到十五厘米的小虫,胃口却超好,一天的工夫就把半径约五厘米的桑叶吃掉了三分之二。有时,你可以看见他们吃桑叶时忽然一齐欢快地抬起头来,又欢快地低下头去。
 
  几个星期后蚕开始了成长阶段。你看它们一动不动,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睡着了,紧接着,它们头部的外骨骼出现了一道罅隙。我们可以看到,它嫩嫩的头正努力地往外钻,小而多的足也摆动着,企图更快地挣脱束缚。
 
  终于,在经历五到六分钟的蜕皮时间后,蚕又长了“一岁”。不难发现,它身上的黑色逐渐褪去,变成了银白色,上面还带着许多灰色的小点。这个小胖墩刚蜕完皮就开始大吃特吃,当我们侧耳倾听,蚕那欢快的“沙沙”声,也就证明了蚕为何是个肥胖的节肢动物——肉肥到足以堆起小小的沟壑了,使我想到胖婴儿的手臂。
 
  蚕的幼虫时期大约要吃上十来片大桑叶,我们可以通过它剩下的点点黑色的蚕屎与它笨拙的肥大身躯看出:小小的贪吃鬼也有着大大的胃口呢!
 
  春蚕到死,丝方始尽
 
  在经过上十次的蜕皮后,蚕终于要“脱胎换骨”了。这些日子,蚕都缩在鞋盒一角,头部吐出一丝丝飘渺、轻盈的蚕丝,摇摆着吐到鞋盒边上。这丝是有一定黏性的,可以使茧很好地固定在角落。这时我才明白它们吃得多的辛苦:它们吃得如此之多,是因为它们要吐出更多的丝,为将来作茧做充分准备的。
 
  茧子里,蚕经历了它一生中的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蜕去了最后一层皮,变成一个褐色的蛹,等待时间的魔法将它们变成蛾。
 
  这时,蚕已将所有的丝都用上了,殊不知,蚕那短暂的生命也开始倒计时了。
 
  成虫短命,只争朝夕
 
  纹丝不动的蚕茧在一星期后终于有了动静。茧内出现了活力,随即裂开了一道缝隙,一对触角而后显现。这新生的蛾是不能飞的,更可惜的是,因为人类长期对蚕的养殖,蛾已经丧失了飞翔的能力。雄蛾和雌蛾快速交尾后,雄蛾寿终正寝,雌蛾从交尾后到产下金黄色的10多个小卵,也仅度过了10分钟左右,不久也魂归西天。
 
  啊!我终于明白:一个月努力地营养储备,一天中刹那地生命延续,这就是蚕的一生。我不再厌烦它们的贪吃,因为它们想尽力吐出更多的丝;我不再鄙视蛾急功近利,雄蛾和雌蛾快速的交尾只是为了单纯地想使后代延续下去;我也不再责怪蚕不关心自己的后代,因为它们尽自己的生命,挤出更多时间来产卵,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让孩子出生后能吃到经它们用身体里不多的营养所造的卵壳,这是用生命换取的!它们从蚕到蛾的华丽蜕变,是时间的美丽魔法,更是生命的灿烂火花。
 
  长时间地奋斗,或许只换来短暂地灿烂。学学蚕吧,它从不计较时间的长短与否,只是用力去活!也许这就是生命之道!


 
 
  写作背后的故事:
 
  这篇作文,是在曾老师上完“向《昆虫记》学写作”的公开课之后,我信笔所作。学了法布尔的《蝉》,我对于昆虫又有了新的认识。法布尔以他深厚的生物知识和优美的文字,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昆虫。所以,我依葫芦画瓢,照着《蝉》一文中的小标题结构构思全文,介绍自己小时候对蚕的一生的观察,再加上自己对小学难以磨灭的科学课上关于养蚕经历的分享记忆,一小时就完成了此篇小作。
 
  其实此文并不只是单纯介绍蚕的一生,曾老师反复引导我们:体会《昆虫记》中关于生命的乐趣、情趣、理趣,它与一般的科普介绍文章不同,《昆虫记》是一部关于昆虫的史诗!她让我们朗读背诵法布尔的《蝉》中的句子:“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于是,我心有所悟,通过写蚕,同样要写出我对生命的感悟:世间万物都是可贵的,都是值得我们去敬畏的。尽管是一只微不足道的蚕,同样也能释放出生命的能量,成为我人生的导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