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置身事外”的态度“躬身入局”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挑重担的人相遇在南方农村狭窄的田埂上,谁都不愿意让路,这时候来了一个旁观者,自己跳到了水田里,对其中一位说,来,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会儿,你侧身过去。曾国藩总结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他的《树上的男爵》里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树上却始终热爱大地的形象,提出“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荣者自安安,庸者自碌碌,关怀则乱,当局者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置身事外,可以多一分自由超脱,于人于事,都是大有裨益。
 
  请综合以上材料,对“躬身入局”和“置身事外”这两种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以“置身事外”的态度“躬身入局”
 
  南雅中学高二1921班文卓妮
 
  指导教师:陈建平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学而优则仕”是儒家向来的提倡,既是身怀才学,那么便应为天下苍生的太平和乐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老庄的“清静无为”,又倡导着人们顺应自然,超然世外以达到人生的逍遥云镜。而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入世”和“隐世”的选择呢?对此我认为:一味地追求“入世”和消极的选择旁观都中有其弊端,“置身事外”不如“躬身入局”,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才是妥当。
 
  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故事中负重的人两人各不相让,正僵持之时,一名旁观者介入帮忙,方才破此僵局。这故事也确是告诉了我们天下之事,只选择“置身事外”的旁观肯定是不成的,需得有人担起这份职责使命,亲身的为事情去谋划调停,这才方可解决问题。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要有这“躬身入局”的责任意识,作为新时代的人们,处于祖国正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更应“任以为己任”,担当起时代建设的使命。
 
  但“躬身入局”之后,想要不被纷繁复杂的世事喧嚣所迷惑本心,我们就又得拿出“置身事外”的态度了,这所谓的“置身事外”自然不是让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一种超脱世外,清净无为的心境。如庄周《逍遥游》中所讲“安乎内外之华,辩乎荣辱之境”“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自然不是什么消极避世的思想,而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大气度,想要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只有以置身事外的眼光,才能不被当局者迷,以更好的躬身入局,不被外界功名利禄所惑失了本心。
 
  观现实之中,不少卓有成就之人也正是持此态度来为人处世,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她所研制的青蒿素拯救了世界百万人的生命,正是心怀天下,她才会以这份责任担当积极进行相关研究,也正是“置身事外”才让她避开外界尘嚣,以十余年的坚守去完成一件事,这同样也是无数在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以“出世”的精神于“入世”的事。
 
  观历史之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亦有逍遥一生的清净自在,以“置身事外”的精神来“躬身入局”,用“出世”的精神于“入世”的事,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担当与坚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