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有关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罪与罚》——有关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雅礼中学1819班吴桐
 
  指导老师:钱垠
 
  指导老师的话:
 
  从司汤达到莫泊桑,从托尔斯泰、契诃夫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现实主义逐渐发展到批判现实主义之后,文学作品中对人性、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愈发深刻。让我们随着吴桐同学的笔触,在“罪”与“罚”这两个对立的维度之间,感受人性深层的颤栗吧。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总是给人一种压抑而痛苦的感受。百年前,那个社会急剧变革,思想竞相活跃的时代,在底层人民强烈要求权力的背景下,以反映穷苦人民为中心的批判现实主义也逐渐地活跃了起来。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说是一个位于经典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之间的微妙人物。虽然严格来说他应该被划分为经典小说的代表,但他小说里的创新具有十分独特的个性,使很多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将其奉为现代主义的先驱。
 
  如果要将他的代表作《罪与罚》概括出一个什么鲜明的主题,老实说,我很难做到。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作家,关于他的作品,我们还是不要去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解读,因为这不曾有也不会有。他所带来的仅仅是那个社会、那些人物所展现出的一种关乎人性的探索与反思本身,是一个鲜血淋漓的剖析,是一种主观且直观的感受。他不是想让你去明白些什么,而是想要你通过文字能够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东西。
 
  单从情节上来说,《罪与罚》可以说是一本不复杂的小说。极其简单的概括就是:一个大学生,杀了人,良心过不去,最后自首了。但这本书作为小说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并不是多么精彩的故事情节,而是一个又一个深刻的值得思考的论题。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忏悔”的思考。
 
  我们的男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认为,世界上分为两种人:绝大多数是普通人,是构造世界的一种材料,它们繁衍生息,保持着这个世界;另一类人可能几千万个人中才出现一个,而这一类人负责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些立法者们和人类社会的建立者们,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罪犯,他们不怕流血,只要流血对他们有利,人类社会中多数这些“超人”都是十分可怕的刽子手,而所有这些人都是伟大的,这类几千万个人才出现一个的“超人”,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毁灭,可以踏过尸体和血泊,大家却认为这是为人类造福,谁聪明强硬谁就是他们的统治者,谁胆大妄为谁就被认为是对的,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将来也会永远如此。
 
  小拉同学梦想着成为像拿破仑那样的人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类人。他鄙夷那些只会在背后怨恨咒骂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人,认为既然他们自己不敢去反抗老太婆,那就谈不上什么正义。那么问题来了,他怎么知道他是超人还是庸人呢?这位小伙子热血一上头,决定去试一试,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虽说从作案的整个过程来说,我们没办法判定为激情杀人,但是我认为呢,这其中非理智的狂热和激情肯定还是有的。许多事情有时是以巧妙而狡黠的方式完成的,可是行动的支配和行动的其实却往往是混乱的,取决于自我各种不正常的印象。他陷入了自己这种“真理”的漩涡当中,并且深深地无法自拔,在一个逻辑怪圈里打转转。但事实证明这家伙好像真的不是这块料。
 
  结果,他杀了两个人。一个在计划之内,一个在计划之外,他不自觉的陷入了深深的内心自责与忏悔之中。很可惜,实验失败,他不是像拿破仑那类的“天才”,他只是跟所有那些他鄙薄的人一样,是一只“蝼蚁”而已。
 
  而陀氏对于人性的思考,也就在他的忏悔当中体现了出来。
 
  首先是“逃避”,假装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发生。此处我认为放上原文,才能使直观感受更加深刻:
 
  “如果他必须在高耸的峭壁上或在一块只容两脚站立的弹丸之地过活——而周围是一个深渊,一片汪洋;永远是漆黑一片,永远是孤独无依,永远是狂风暴雨——他还是愿意在这一块一俄尺宽的地方站一辈子,站一千年,永久的站着——即使像这样过活也还是比马上死要好!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只要能活着!”
 
  人性是卑劣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无论我们的头脑如何,我们这脆弱的肉体凡胎都是怕死的,一句俚语早已点明——“好死不如赖活着。”人性的本能是逃避的,是追求安逸的,所以我们才会把那些会直面风暴的人称为“勇士”,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讴歌为气节。
 
  但一个普通的人是无法逃脱自己良知的谴责的。白天你装作无事发生,夜晚你的罪恶感就会悄悄地从你的潜意识里偷跑出来,侵蚀你的梦境,夺走你的睡眠。一个有病的人常常做印象异常鲜明的梦,梦与现实异常相似。于是第二个阶段到来了——“恐惧”:
 
  他的精神状态开始出现了问题,他看到了血,看到自己沾上了血,看到他身上老太婆血在歇斯底里地叫喊。他这种恐惧,并不能是对于自己也许会受到的“惩罚”的恐惧。他的恐惧在于,他违背了原则,即他作为一介“凡人”不能杀人的原则,他可以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理论,却无法违背这种原则。他惊恐的发现,杀人并不能让他跨越从“凡人”到“超人”的这个鸿沟,而最糟糕的是,现在他被卡在了这个沟里。
 
  最后陷入的,是“怀疑”。他究竟犯了什么罪?他为什么要去自首?他们说,他必须去赎罪,为什么?为什么他必须去赎罪呢?他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他不过是杀死一个无益于社会的血吸虫,杀了她甚至可以算是赎罪。主人公到哪怕是到心理崩溃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这种想法。只是倘若没有惩罚的话,他便片刻无法安宁。罪与罚,原来是反义词,彻彻底底的反义词。有罪不等同于有罚,但要想彻底摆脱罪,唯有罚,方是解脱。
 
  对他来说杀人不是罪,而是一种本能的重负,他不能卸除这种重负,也无力越过它。他白白的毁了自己,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他以为他是聪明人,他以为他所掌握的是真理。他把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科学结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信仰看作不可动摇的真理。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认为只有自己掌握了真理,却不知道如何判断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不知道谁有罪,谁无辜。人们总是在以己度人,怀着一种无法理解的仇恨,互相残杀。
 
  他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忏悔;他的罪,是对生命的亵渎,不仅仅是被害者的,也是他自己的。生命是神圣而高贵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真真正正平等拥有的东西。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他要成就一番多么伟大的事业,都没有任何理由,去私自决定他人的生死——不论这些人的社会地位有多么卑微。我想,当唐朝诗人曹松写下:“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时,不也是在痛诉这些所谓的“上位者”不把百姓的命当命吗?从古至今,为了个人所谓的“理想”,又有多少流民百姓,多少离别血泪呢?
 
  最终,拉斯柯尔尼科夫归于忏悔;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留给我们的关于人性、关于生命的探讨,在一代一代的读者心中,将永远荡起波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