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思考
西安高新第二学校七年级八班胡煜晗
2020.02.23星期天天气:晴
2020庚子鼠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头:从2019年斯坦李的去世,带走了全球漫威迷最美好的梦想,到2020年一场病毒让李文亮医生飞往天堂;从2019年的中美贸易战到如今令全球惶恐的新冠肺炎……猪与鼠的交接仪式出现的何止是一点儿问题。连平日广袤无垠的天空似乎也在为它叹气——您看,灰蒙蒙的;阳光仿佛想跻身其中——您看,挤过云层的射线不就是么?望着望着,便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内容繁杂,诸君若是不嫌弃,便请细听学生一面之词,供各位思考。
关于文化
连续几十天的朋友圈里都在疯传一段话:“1998年的洪水我没有来到这个世上,2003年的非典我还没有出生;2008年的地震我还很小,但是2020年的新冠病毒,我会和祖国一起挺过去。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看着看着我感触颇深,我们青少年一样会关心国家大事!当下就转发并评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获得好友的“点赞”也不计其数,当时觉得自己真有见地——紧跟中国社会主义步伐!
可是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这条动态被跟紧时代步伐的外公看见,便用颤抖的手回复了一句:“你学了这么多年的国语,难道都白学了?中国优美典雅的文字,都被你抛之脑后了?除了这八个字外,就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话戛然而止,一连串的反问让人没有喘息的余地。因为外公说的好像——不,不是“好像”,是“一定”——太有道理了。翻看评论区,清一色的八个字,虽然积极向上,但总觉些许单薄,而外公的回复让我觉得突兀而不可思议,却又耐人寻味。
面对同一事物,人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有些人就可以做到创新,做到登峰造极。我常说:“物质生活太过空虚,它们终将远去,可读的书所汲取的知识却永远属于自己。”同一观点,梁晓声先生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现实家园,唯有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这是中华语言的高度概括。面对同一盆鲜花落了又开,我说:“这些花儿一样,那些人不一样。”而有人就会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中华语言的优美典雅。期末考试考得不错,我说“付出和耕耘成正比”,而有人会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中华语言的豪迈大气。这样想着,便觉得“幸甚至哉”,还好在我奋斗的年龄,在我前行的年龄,我终于醒悟学习语文的意义。
我突然联想到疫情爆发时日本支援物资上贴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和我们外交部回馈他们物资时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诗句,不正是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的体现吗?可是我们只会一味的重复这八个字,那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问题才导致全民只会重复说这样的话?仔细想想,自从唐朝日本派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以来,他们的文化、文明似乎就这样慢慢流传下去,尽管后来西方文化对日本人的观念或多或少的影响,但纵观日本的整个历史,似乎除了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类似的时期以外,他们的古建筑、古文化就那么顺其自然的流传下来,时至今日。可是中国有一成语名曰“除旧迎新”,有一句俗语叫作“旧的不走,新的不来”,从阿房宫到孔家庙,我们的古建筑在不断的减少,文化的传承做的还远远不够。类似事例还有很多:在日本,日本人穿上和服会让他们觉得传统衣物高端大气上档次,有一件像样的和服是他们的骄傲;可当我们穿上汉服,总会听到些不和谐的音符“啧,真是奇装异服!”几周前是西方情人节,人们都在这个节日里欢喜,可谁还记得我们自己的女儿节?当老师对我们作女儿节的介绍时,从来都是听“中国的情人节”而没有听过情人节是“西方的乞巧节”,这些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可能有人说这太牵强了,我们说这八个字是因为害怕其他国家的人听不懂!当然我也听到过这些声音:“我们说这短短的八个字倾注了我们全部的感情,其内涵是丰富的,简洁有力!”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是厚重的,我们讲究“文化自信”也是有依据的,不可盲目自信。当然“武汉加油”的确会更亲切,更能直观的表达我们的感情,可如果只会一味说这几个字而没有创新语言,的确是一种文化的遗憾、文化的悲哀。我们不能盲目维护我们的文化,诗句的确不能表达更多,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诗句,是不是就是一种遗憾呢?
以下引用范文正公的一句话,作为这部分的结尾: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关于家中
让我们直入主题。
(一)
人常言:“家庭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单位,家庭什么样,国家就什么样!”疫情影响,所有非有关人员都呆在家里,每天的交际圈就是“家人”。
不知道同学你可曾留心,一向温柔的母亲竟也因你的学习歇斯底里,细密的纹路不经意间爬上了她的脸庞;
不知道同学你可曾注意,曾经意气风发、豪情壮志的父亲,也因压力渐渐挺出了“啤酒肚”,正向四十大关迈进;
不知同学你可曾发现,曾经父母眼中乖巧听话的你,如今也变得性格叛逆,行为变异,有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思绪。
你何曾留意?
每日沉溺于父母的宠爱之中却毫不惜福,总是抱怨他们为何没有给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要懂得知福的,老生常谈,除了父母没有人会宠着你惯着你,所以从现在开始,反思家庭关系,只有益处没有害处。
(二)
“宅”在家里,巨大的焦虑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笼罩着我们,我们不知道疫情何时结束,春天何时到来,人们何时可以站在樱花树下面对面微笑。
近日,一留美博士躺在病床上阅读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的图片获福山本人转发,在社会上引起一时轰动。我们到底该怎样度过这段令人惶恐的时期,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段时间,有人拼命学习,有人拼命放纵;有人无所事事,有人惜时如金……我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同学张在这段时间读完了她想读的英文版《小王子》,并且翻译了前两章,词汇量大幅提高;
同学潘在这段时间做完了大量习题,将第一学期遗漏的地理生物知识全部补回,她肯定的说:“我做任何一张卷子都保证在95分以上”;
我不敢说我很刻苦,但至少为了写下自己的感想,我看完了俞敏洪的十四篇日记,翻遍了我的每一个摘抄本,就连那篇《柳叶刀》,我也从中学了几个单词——尽管我一句也看不懂,至少我没有虚度光阴。
可是反观同学李,每天正午时分起床,马马虎虎潦潦草草听完课程视频,不等作业写完,便拿起手机在网上“谈天说地”。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努力图什么呢?”我想说,努力是给自己的,结果不会陪你演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获得了自由却上吊自杀,安迪在监狱中度日如年却自读多部著作。有人在家混着过着就成了“老布”,有人在家学着活着就成了“安迪”,疫情过去,一定会有一批“老布,”也一定有“安迪”。
关于总结
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这样写: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这不正是当下么?光与暗、智与愚、信仰与利益,美好与糟粕,一次次的期望与一次次的失望,相辅相成、相克相生……这场疫情,让我们看清了人心:朝阳产生了虚伪的庸人,黄昏创造了真正的信徒。哪怕过桥断裂而跌落水底,哪怕在迷蒙和黄昏里踏进沼泽湿地,哪怕无人可依孤身一人,赐人力量的信念扔盘桓在心头。我们终将打败挫折,哪怕痛苦笼罩天空;我们终将战胜惶恐,哪怕这种情绪蔓延地球。
我还有很多想说:关于社会舆论、关于人的生死……但是我只是一个初中生,看待问题一定会不全面,也就不作多言。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天空吗?你现在看,风吹拂柳树扬起柳絮,阳光刺破阴霾照耀大地,一切都将过去。在这场疫情中痛苦的人、牺牲的人、彻夜难眠的人,请相信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要知道,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
过了这漫长黑夜,我们会因破晓的曙光落泪。春暖花开,我们会取下口罩,会携手同行,天空又将回荡起阵阵欢声笑语……
e七(八)班胡煜晗
2020.02.26于一台书桌旁
指导教师:王丽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