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竹篾(在一挑一压中拢聚起人间烟火气)

  青青竹篾
 
  罗晓喆
 
  那一间破旧的泥巴小屋前,一代代篾匠拜师,求艺,出师,收徒。那一条传承百年长木板凳,劳动汗水浇灌下那一山茂密的翠竹,便是最好的见证。
 
  而我的叔祖父,便是这一代的传承人。
 
  叔祖父幼时生了一场大病,从此双眼先去了光明。但他立志要学出一门手艺,便在当地拜了一个师父,学起竹编技艺。他跟着师父上山、下山,日复一日地练习挑竹、破竹、编织。渐渐地,他开始与师父一起出工,翻山越岭,风雨无阻。再后来,那一条长木板凳交到了他的手上,他便成了家乡最有名的篾匠。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了乡下,领略了一番叔祖父那精湛的手艺。那时的他,正编着一个朴素的竹篮。在他的身旁,一根根修长而轻薄的篾片整齐地堆放着。你很难想象,一个盲人竟能将一根根竹子破得如此规整方正。他左手按着尚未成形的竹篮,右手则拈起一根篾片,手腕轻抖,篾片在水中润湿,变得柔软而灵活。他好似拿着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在纵横交错地篾片中穿针引线,游刃有余。他用大拇指与食指夹住竹篾的上部,左手食指轻挑起纬篾,趁着这微小的间隙,他将青绿的竹篾微微向前送去,右手向外一放,纬篾微微向前送去,左手向外一入,纬篾便轻巧地压在了青绿竹篾上。他左右手娴熟地配合着,黝黑的脸上含着微微的笑,深深浅浅的皱纹勾勒着脸的轮廓,眼角荡起鱼尾纹。他编织着竹篮,而竹篾则宛如青龙穿梭于云端,进而潜于云海,时而直冲九天。
 
  乡亲们都说他是一位奇人,有着独特的神功。不论是多复杂的竹具,他只需细细地摸上一会儿,便能心领神会,甚至编得更为精美。只可惜,那一条长木板凳怕是没人能继承了。
 
  但,也并非全满是绝望。
 
  随着劳动教育的开展,我们,也接触到了竹编。我们跟着老师的步伐,在一挑一压中拢聚起被岁月冲淡的人间烟火气,用一件件稚嫩的作品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劳动,不只为了心灵手巧、强健体魄,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传统文化的崇敬。短短一天的劳动,却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守护这一方水土,守护这一份文化。
 
  青青竹篾,编的是匠人的传承与坚守,织的是上下五千年的盛世风华。
 
  晓喆这篇作文让我眼前一亮,原因有三:第一,富有生活和传统气息的选材;第二,细腻丰富、富有画面感的细节描写;第三,有关劳动主题的高级立意,能够从“劳动能够激发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崇敬”这个角度来写劳动,是非常难得,也颇具新意的。更加让我欣喜的是结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法:当读到“没人继承”时,我们心里还有些黯淡、遗憾,然而,一句话单独成段,干脆利落地转折,立即写到“我们”在跟进、学习、传承,仿佛从一个寂寞狭窄的巷子脱身,一跃进入繁华绚烂的大街,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畅快,值得一场“热泪盈眶”。(严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