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是我感到幸福的最最重要的理由

  作者李兰,雅礼中学语文教师,邓志刚语文工作室核心成员。
 
  以下文章来源于兰姐的自习室,作者blueraininthesky
 
 
 
  阅读、写作、上课、旅行、神侃、发呆……都是一种“自习”。欢迎来到“兰姐”的自习室,切莫拘谨,各取所需。
 
  前言
 
  这段时间听闻了很多关于孩子的悲剧,每一条悲剧都让我心里的泪涌成了河,总觉得什么东西哽噎在喉。
 
  必须要说一些什么了。
 
  恰好上个礼拜让学生写关于“志向”的议论文,孩子们都说了真心话——把他们的迷茫无助全都展现了出来。我在感觉欣慰的同时,也感觉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诚然,迷茫无助,几乎是所有少年的烦恼,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如今的少年这方面的烦恼尤其来得浓烈而沉重。
 
  我想,是时候跟孩子们好好聊聊“生命的意义”这个话题了。
 
  即使我如今所学有限,而且深刻感觉到自己因为读书不够,无法最言简意赅地答疑解惑;
 
  即使我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加深入的探索,假以时日我的见解可能会更智慧、更精辟些,
 
  但我还是想记录下此时此刻我在孩子们迷路的小道上,往前摸索时不那么优美的姿态、不那么成熟的观点,我只是想告诉他们:
 
  亲爱的,你的迷雾森林我会陪着你穿越,你的汹涌激流我会陪着你趟。
 
 
 
  前段时间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我觉得我今天就可以死了,就算是死了我也觉得自己没啥遗憾。
 
  我诧异极了,我说你还有两个没长大的娃,家里老父老母都健在,你说你现在就死了也没啥遗憾,你置他们于何地?
 
  他倒是很看得开,说,他们自有他们的缘法,我也管不到那么多了。非我不可的那部分责任已经完成,剩下的只能看各人的造化。来人世一遭,基本上该体验的我也都体验过了,我对这个世界既没有什么野心,也没有什么好奇心,吃穿住行方面的享受到头来也就那么回事,所以就算是现在死了,我也没啥遗憾了。
 
  我一时语塞。
 
 
 
  我不知道,是否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在面临着一场与我朋友类似的“生命意义”的危机。
 
  我也不知道当下很多人心态的抑郁是否都与这个终极命题相关。
 
  我只知道,多年前就有毕了业的学生告诉我说,现在大学里“空心病”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我昨天看到的一份调查报告还显示出,近四成左右的北大一年级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这其中的相当大一部分人表示,“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
 
  被规定好的轨道,一眼望得到头的“赚钱-混吃-等死”的人生,每一个今天都是昨天的单曲循环,其差别也不过就是赚钱的多少,混到吃食档次的高低。
 
  ——的确,这样的人生哪里可能产生更多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呢?
 
 
 
  或许有人会提醒我说:那说好的“梦想”呢?
 
  我想都想得到“梦想”这个词出场时,某些人脸上的空白表情——
 
  别跟我谈梦想!你知不知道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梦想只是个存在于传说中的奢侈品。
 
  芸芸众生,平凡如你我(能够知道自己梦想是什么的人,就已经不能叫平凡人了好吗),
 
  没有任何梦想,没有过人的才华,也没有命运垂青的机会。
 
  既没兴趣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多高深的人,也没兴趣“助人为乐”“普度众生”,用脚指头想都知道自己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不过就是一个面目模糊的“路人甲”而已。
 
  你跟这样的我来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何谈起?
 
  ——我真不知道,类似这样的“我”到底会占比多少。
 
 
 
  那么,像这样失去了“做梦”能力的“佛系人”,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呢?
 
  首先,或许是因为这个时代有许多人的价值观被撕裂得很厉害。
 
  一方面是站对风口一夜暴富瞬间成名的神话在时刻怂恿着我们——我们渴望着通过拥有大笔的财富来实现各式各样的自由。
 
  可那些人要么是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才华,要么就是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卑鄙。前者我们达不到,后者我们做不出。在成名得利的路上,我们似乎就只看到这两种进退的空间,而这两个空间却都容不下自己。于是,我们每天似乎都在体验着梦想泡泡破灭的无力感和虚无感。
 
  另一方面,各种鸡汤文章都在教给我们“与其坐在宝马车上哭,莫如坐在自行车上笑”(虽然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根本还没有资格去谈“与其……莫如……”这样的选择两难)。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要鄙视唯名利是从的成功观,崇敬那些默默无闻日积寸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大师们。但我们又受不了那个漫长的积淀和吃苦的过程,忍耐不了那么长久的寂寞。
 
  我们既没本事放手博取名利,又没有涵养出那种真正甘于淡泊、固守清贫的心性。而我们嘴上所有的“不想要”“不在乎”,常常不过是我们实际上明白自己“得不到”之后的“精神胜利法”而已。
 
  就这样,在名利潮的诱惑里,我们一方面失落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襟怀,另一方面也弄丢了道家的“朴素守拙虚静而自在地生活”的定力。
 
  外在的事功和内在的修养同时塌方,这不能不让人陷入双重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
 
  ——这时候,所谓“佛系”不过是用来逃避和疗愈的手段。
 
  图片
 
  其次,我们会陷入不愿再谈梦想的“佛系”,或许是因为在我们看来比较实际的那些梦想,难以让我们真正产生奋发进取的动力。
 
  因为我们不再缺衣少食——物质的基本满足让一些人失去了拥有最原始的“物质持有梦想”的动力和乐趣;
 
  因为我们不再愿意为别人而活,哪怕这个“别人”是自己的孩子或是父母——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无疑是一种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会让一些人同时失去了拥有“代际跃迁梦想”的动力和乐趣。
 
  ……
 
  也就是说,随着价值观的改变,很多事让我们觉得“不值得”“不必要”为此劳神费力、耗费自己。
 
  故而可以说,因为时代发展、文明进步,在某些人获得许多更奇妙、更伟大的梦想的同时,也让另一些人失落了许多普通、凡俗的梦想。
 
 
 
  过去的人,哪怕没有济世的情怀,也会因为外在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而拥有了生命的意义——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让子女拥有更广阔的平台,让亲族拥有更多的体面和财富……。而当这些责任被逐一消解掉,比方——
 
  “生活得更好”就是一个伪命题,物质欲望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安宁;
 
  “子女的平台”不应该与自己捆绑,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不能过多地介入他们的人生,同时我们也理应保有自我;
 
  “亲族的体面”则随着乡土社会格局的打破,完全变成了“咸吃萝卜淡操心”;
 
  ……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梦想不再需要依附于物质或他人;可特别悲哀的是,当我们撤走这些外在依附,很多人梦想本身竟然也跟着枯萎了。
 
  “破”了之后要“立”,但显然我们忘了该如何“立”。
 
  于是,我们被外在赋予的责任在逐个消解,而我们应该内在自赋的责任却又跌入了真空。
 
  接着我们就会发现,当“责任”被消解得越来越多,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联就越来越少。
 
  一旦责任消解到底线,即“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只对我自己负责就够了,别的事儿我负不起责,也没兴趣负责”,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眷恋也就悬于一线了——
 
  一旦“我”对这个世界意兴阑珊,觉得这个世界有我一个不多,没我一个不少的时候,我们也就几乎等同于做好了准备可以随时退场了。
 
  这或许就是很多“佛系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在这里必须要说一句,“佛系”本身其实无可厚非——
 
  人不可能时时处于“打鸡血”的状态。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在竞争压力巨大的环境中时不时“佛系”一下,“丧”一下,是人心理调节的正常需要。
 
  我们要学会悦纳和拥抱每个状态下的自己。
 
  但如果“丧”变成一种生活常态,“佛”到了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再愿意对任何人和事负责,不再愿意承担任何义务,这或许就需要我们来主动关照一下自己,要调整一下心态了。
 
  因为一个人一旦搁置了对外界的责任和义务,仅片面强调和关注个体权利,就会生生扯断与外界的牵绊,他的梦想也最多只能装得下他“自己”。
 
  而当一个人的梦想里只有他自己的时候,他生命的意义感往往只取决于他当下的情绪体验,故而这种“意义感”就会变得易变、模糊和脆弱,甚至会染上浓烈的虚无和幻灭色彩。
 
  当然,人们为什么会失去“做梦”的能力,失去生命的意义感,除了“价值观撕裂”以及“责任感消解”这两层原因之外,肯定还有很多其它的原因,这个可以留待大家继续探讨。
 
 
 
  分析完原因,我想大家可能更感兴趣的是——
 
  如何才能帮助我们找寻到生命的意义呢?
 
  囿于学识粗陋,以及探讨空间的限制,我在这里只能是“抛几块砖”,盼望能引得“玉”来:
 
  其一,社会价值观的撕裂,有一部分原因很可能就来自于咱们文化中儒、道精神传承的断裂(我所说的“传承”不是用来考试,而是真正用来安身立命)。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都是很了不起的思想宝藏——当然还包括“释”家。相比较而言,儒家强调外在事功的完成,道家强调内在自我的完成;“释”家中,大乘佛教强调渡人,小乘佛教强调自渡。儒释道三家,不论咱们真诚地信奉哪一家,都可以探寻到生命的意义。
 
  其二,相比“独善其身”,儒家“济世”的理想,不仅是一种自我完成,还会是一场自我救赎。这种理想可以让我们不至于和这个世界失联,陷入意义匮乏的虚无感沼泽。
 
  其三,生命的意义既可以产生于梦想,也可以产生于“责任”。万一找不到梦想的话,如果能感知自己对他人的重大责任,也依然可以找寻到生命的意义。甚至有的时候“梦想”也是从“责任”中长养出来的(比方,孙悟空最开始压根就没想着要取什么真经,不过也就是守着把唐僧送往西天去的责任罢了)。
 
 
 
  我知道,“责任”在很多人看来都会是一个沉闷的词,甚至还可能给人以束缚感。对于某些人而言——我自己活得好好的,干什么要我对别人负责?我从没想过自己要变得多高尚,也完全没有兴趣消耗自己来成全别人。
 
  也就是在他们看来,“对他人负责”最重要的属性或许就只是“利他”。
 
  然而,“对他人负责”难道真的只是在消耗自己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我们“对他人负责”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完成自己呢?比方说——
 
  责任感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拓展我们生命状态的可能性,从而让我们能够活出更多面的不一样的自己。
 
 
  就拿我自己做例子,如果我只管自己开心,读小说、看电影、吃吃喝喝这样的日子我最喜欢了。但是当我要承担起“老师”这个职责,我就得读很多专业书籍,就得逼着自己思考诸如“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课题,就得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以求要言不烦地帮人答疑解惑,万望不误人子弟。最好还能让我的学生因为遇见我,人生状态有那么一丢丢的不同。
 
  而当我要承担起“母亲”这个职责,我就得收敛起我随时可能爆发的情绪,不断地自己反省和自我更新,我得阅读得思考得勤奋得努力,得学会时间规划,还得学会做可口的食物,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如果我只对自己负责,我只需要有基本的赚钱能力,欣赏小说和电影的能力,外加一个功能健全的胃;但是如果我要对除我之外的其他人和事负责,我需要打开的技能的数量级则不可同日而语。
 
  都说责任越大,对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所以,不尝试着承担一下责任,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内在拓展空间有多大,生命可以拥有多少种“变式”。
 
  承担责任固然很辛苦,但这种辛苦却不仅仅是在成就别人,也是在完成一个更加丰富饱满、精彩绝伦的自己。
 
  我们或许无法实现阶级跃迁,但我们可以通过承担责任实现自我生命的跃迁,不是吗?
 
  图片
 
  “我”,这古往今来天上地下,具有唯一性的无可复制的独特生命个体。当“我”有且仅有这么一次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随意地挥霍掉此生自然也是“我”的权利,但倘若我们想让自己配得上造物主赐予的这次宝贵机会,“随意挥霍”就一定不会是正确姿势。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平平淡淡才是真”不该成为“甘于平庸”的托词。
 
  “平淡”和“平庸”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绚烂背后的依托——要么他曾经经历过绚烂,要么他帮助成就过别人的绚烂,再不济,他也曾向往过绚烂,尝试过创造绚烂。而后者,则早已经丢失了对绚烂的想象力。
 
 
  其实,不论是“梦想”还是“责任”,亦或是其他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意义的东西,窃以为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追求。
 
  追求,即是包括梦想和责任在内的,所有我们想要去完成,会促使我们付出心力,并且在完成的路途中能实现自我觉醒、自我发现、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
 
  就哪怕像是《心灵奇旅》中乔伊所领悟到的,生命的意义不只是存在于实现理想、取得成就的瞬间,对于真善美和爱的体验本身也充满了意义,而这实际上也代表着一种追求——对美好事物和幸福心境的追求。
 
  胡适曾经说过: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并不是生命自带的属性,而是我们每个人自觉赋予它,它才会拥有的属性。
 
  生命的意义事实上并不存在于结果之中,因为我们最终都要归于寂灭;
 
  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不断“追求”的过程之中。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拥有实在的意义感,人多多少少还是应该有所“追求”的啊。
 
  我们甚至可以说,“追求”的东西越多,越有价值(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生命的意义感就越明晰、越强烈。
 
  小到养一盆花、做一餐美食,大到振兴一个民族、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生命意义,其实是靠着我们所有的“追求”支撑起来的啊!
 
 
 
  后记:写给家长朋友的话
 
  我知道,太多令人惊悚的消息已然使得家长们忧心忡忡,
 
  我们成年人似乎也跟着孩子们茫然了。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为他们正在承受的,以及将要承受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的压力集团军(成长压力、学业压力、竞争压力……),感到心累。
 
  我其实不是一个好妈妈,我经常有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而且也经常不知道该怎么准确拿捏教育过程中各种微妙分寸。
 
  故而我只能一直不断反省,并且努力尝试通过改变自我来改变现状。
 
  近来正在看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第三修订版),中间有一个观点很启发我。
 
  他特别强调“责任”这个关键词,尤其强调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即真心地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举例说,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对心理疾患有一个14天治愈方案——就是如果你每天为别人做一件事,坚持14天,抑郁症就会消失。
 
  当然,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抑郁症虽然能痊愈,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治好的,一定需要寻找专业医生介入治疗。
 
  其实阿德勒自己也说:
 
  “最难的就是,抑郁症患者其实没有任何心情去为别人做事。
 
  但哪怕他仅仅是想想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他就已经走上改善之路了。”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上,
 
  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家长非常重视品格培养:比方自信、诚实、坚强、有毅力、有耐心……
 
  但好像,我们并没有把“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来处理。
 
  而事实上,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孩子学会理性且科学地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不只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公民意识的培养,
 
  它更能促使孩子们从中得到更强大的自信、更全面的能力,
 
  也可以让孩子在群体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和位置,让他们体验到自我的重要性。
 
  当然,这点阅读心得必定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此我只是希望能标记出一个可供探寻出路的方向。
 
  
 
  最后,我要告诉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以及所有我爱的人——
 
  你很重要,哪怕对于“人类”这个浩大群体来说你微不足道,
 
  但对于我而言,什么时候你都必不可少。
 
  你是我感到幸福的最最重要的理由,
 
  无论何时何地都请你一定要记得——
 
  我爱你,
 
  永远都爱你!
 
  最后需要特别鸣谢!!
 
  感谢良师益友罗洪眉老师的指点!
 
  感谢我最最可爱的学生建议团——
 
  刘舒俊同学、汤佳怡同学、张昕艺同学、刘思辰同学
 
  感谢虎哥和辉辉的鼓励~~
 
  最后要为大家献上曾旖昕同学推荐的一首好听到让人流泪的歌——
 
  [福禄寿Floruit_Show专辑系列]我用什么把你留住(Live)
 
  一壬-让音乐和你我一起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