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顾茅庐》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悲剧人生

    从《三顾茅庐》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悲剧人生
    大王初中靳嫦娟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且越是美好的东西,它的悲剧性就越强,越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三国演义》的诸多人物中,诸葛亮这个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却在最后落得一个不得善终的结局,这无疑是一大悲剧。下面我就从《三顾茅庐》和《出师表》这两篇文章入手,浅谈一下我对于他悲剧人生的一点拙见。
    一、虽有旷世之才,却选了最难走的路。
    在《三顾茅庐》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已经看清了当时的形式,也明确了他的短板——没有谋士,所以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共图大业。在终于得见诸葛亮之后,两人相谈甚欢,他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表明了自己的诚心。而诸葛亮也无愧“卧龙”之称,当即提出了“隆中对”,对天下形势做出了全面的分析。他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通过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曹操统一北方挟天子占天时,孙权巩固江东基业占地利,而刘备寄人篱下,无立足之地,只能尽其所能用“人谋”而求“人和”。而当时的蜀想单凭荆州这一小块地域来对抗曹操的八州之地及孙权的“三江之雄”又是何其的困难。前路艰难,聪明如诸葛亮更是深知即便是有旷世之才,想要走下去也是异常艰难,所以他开始是拒绝的。可是,当刘备再三的表明自己的诚心,甚至最后痛哭流涕地说出:“先生不出,如苍生何”的肺腑之言时,诸葛亮深深被感动,遂给出:“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的答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出世,其实是在等待“贤主”和时机,他是想找一个能够和他志同道合“兼济天下”的战友,而刘备则刚好抓住了他的心。所以,最终,即便是面对如此冷酷的现实,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因为被刘备感动,他做出了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定,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他想用自己的才学与命运一比高下,即便最后壮志难酬也在所不惜。
    二、满怀报国之志,却急功近“愿”,无功而终
    很多人一提起《三国演义》,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诸葛亮,不得不说,他在三国众多人物中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而且人们一提到诸葛亮,给他贴出的基本都是志存高远、济世爱民、谦虚谨慎、足智多谋等高大尚的标签。但是,人无完人,其实诸葛亮也有自私的一面。在《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曾对刘禅说:“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是,深追当时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蜀汉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但是距离“兵强马壮”还有一段距离。再加上,夷陵之战以后,蜀国虽然丢失了荆州,但是仍然拥有像阴平、剑阁这样的战略要地,而且又和吴国缔结了同盟,这对于原本实力就最差的蜀汉来说,本应该是韬光养晦、积聚实力的大好时机。但诸葛亮却在此时提出北伐,而且为了让刘禅同意北伐,不惜拉出刘备,说北伐也是刘备的遗愿,以借此打动刘禅。可在我看来,出师北伐,其实是为了完成诸葛亮一生的夙愿——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根基不足的北伐耗尽了他的生命,让他最终命丧五丈原。
    三、谨慎扶孤谋划,但管的太多、适得其反。
    《战国策》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句经典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于是,身为“相父”的他遵从他对故主刘备的承诺,谨慎地为刘禅谋划未来。可是,从《出师表》来看,诸葛亮显然谋划的太过了。比如他让刘禅在对待“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时,“事无大小”都要向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而这表面上看是谨慎、是稳妥,可实际上就是让刘禅什么主意也别拿,都听别人的。所以我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也等于是养废了刘禅。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一个君主如果什么都要依靠大臣,自己毫无主见,连最基本的辨别能力都没有,那他怎能当个好皇帝呢?!如果身边人是贤德之士还好,如果是奸佞之臣,那后果真是不敢想象。如果大家对整本书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就不难发现,从刘备死时开始算,前后近30年的时间里,刘禅其实就做了个“无权皇帝”。他本身就没有什么资质,诸葛亮还不给他实践的机会,这样一个“温室里养出来的花朵”,一点风雨世面都没经过,又怎么能成为一个有为之主呢?
    在这一点上,蜀汉的继承人刘禅和东吴的继承人孙权确实无法相比。孙权年纪轻轻就继位江东之主,统帅千军万马,骁勇善战,治下有方,就连曹操都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虽然孙策在临死前也曾告诫弟弟:“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在面对曹操的挑衅时,他并未听取主和派张昭的意见,而是毅然决然地迎接挑战,最终在赤壁大败曹军,也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我觉得除了孙权本身的智慧,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身边没有一个事无巨细、替他谋划好一切、让他坐享其成的人。也正因如此,他才有了更多锻炼的机会,才练就了更大的本领。所以我认为,恰是由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使得自己对任何人都不放心,事事处处必须“事必躬亲”,从而间接造成了刘禅的无能,以至于每到北伐的关键时刻,刘禅总是会成为蜀汉继续前进的障碍。
    除此以外,我觉得他这种事必躬亲的做法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国家大局。如《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的描写,当司马懿向前来送信的蜀营使者询问:“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回答:“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诸葛亮如此操劳,让自己“食少事烦”,直到累的吐血。这样做本来是出于好意,但就如同他对刘禅一般,这也使得其他官员减少了锻炼的机会。所以,尽管诸葛亮对蜀汉鞠躬尽瘁、忠心耿耿,但最终却使得自己的后辈费祎不得不发出了“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的感慨。我想他当初这么做的时候,估计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好心办坏事”,可以说是他一手毁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地蜀汉王朝,他的远大理想就此落空,这对于他,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诚如诸葛亮如此勤勉、开明、睿智,仍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这不得不令我们感到悲叹和遗憾。虽事业未果,但他的不屈的意志力和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经过不懈奋斗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经历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罗贯中满怀挚爱之情,将理想化的自我人格塑造成诸葛亮这么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虽充满了悲剧色彩,但更多的悲壮之美和遗憾之叹,令我们动容、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靳嫦娟,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大王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党员,文学学士,王美智工作坊坊员,沣西新城优秀教师,鄠邑区优秀班主任,鄠邑区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近年来先后有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等荣获省市县各级奖项。主持参与市区级课题研究三项,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