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学问了
响水县实验初级中学赵玉婷
学问是一曲动人心弦的旋律,让人心旷神怡;学问是一首精美华丽的诗篇,让人赏心悦目;学问是一杯醇香美味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学问总会教人经历新的体验,感受新的乐趣,教人不断地探索、挖掘。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蘸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说起粽子,我对它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我都学到了不同的学问。
小时候,学问是对粽子的一次观察与品尝。
还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家人总在端午节那天,忙碌个不停:摘艾叶,插艾叶,掏鸭蛋,煮鸭蛋,包粽子,吃粽子.....其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吃粽子,吃的时候,我总会观察它一番。我们家的粽子是用翠绿的柴叶包的,包好的粽子呈现出三角形,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精灵披上了绿色的棉袄。粽子的馅料也有很多种,有肉的,红豆的,枣子的......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肉馅的。煮熟后,翠绿的的粽叶变成了墨绿色,轻轻包开它,一股粽香扑鼻而来,露出乳白色的糯米团子,甚是好看。蘸点白糖,轻轻咬一口,嗯,真是好吃!
长大后,学问是对包粽子的一次学习与探索。
粽子吃起来是美味的,但包起来却是十分麻烦。高一那年,端午节那天,我早早的起床,帮妈妈准备工作都做完后,我乖巧地坐在妈妈身旁,准备跟妈妈学包粽子。一开始,我觉得包粽子很简单,肯定能不学自通。谁知,当我真正去包时,才明白能把粽子包得漂亮而结实十分不容易。开始动手,我拿出两片大的粽叶,学着妈妈的样貌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放上几颗红枣,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接着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淘气的小孩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无奈的我只好请妈妈帮忙解决。经过百般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步骤扎棕绳。我先把粽子五花大绑捆了一圈,还创新地用棕绳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谁知在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的那一刻,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粒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虽然第一次学包粽子失败了,但我并没有气馁,经过自己不断努力以及妈妈耐心的指导,我最终学会了包粽子。
而现在,学问是对粽子文化的领会与感悟。
此刻在享受甜美的粽子时,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人,无力地走在江边,脸上充满了忧愁。想着奸臣当道,昏君无能。他虽下定决心改变这个局面,可无能为力。他很累,很无助,他知道他脚下的这片山河迟早会易主。终于,他轻轻一跃,沉入了冰冷的水中。他就是屈原,楚国大名鼎鼎的大夫。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人们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时,包粽子,吃粽子,祭屈原。一个简简单单的粽子,却蕴含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意蕴,让不同时期的我,长学问了!
无穷无尽的学问,总是挖掘不尽。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总会学习到新的知识,长新的学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