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过的日子

  一起走过的日子
 
  王文慧
 
  线上教学已经一个多月了,从原来的陌生担忧到现在可以说更多的不是熟悉,而是对学生和校园的牵挂眷恋,防控疫情持续向好的形势为我们的期许增添了许多的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尽快好起来。很多时候,与其忧虑,不如奋起,与其期盼,不如苦干!
 
  群策群力,集体研课,我们在一起!
 
  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最大的不同是貌似“孤狼式”的单打独斗,其实这种所谓的特征是一种假象,如果我们能摆脱这种“独狼”桎梏,打破约束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堵点”,疏通研课、师生、家校等教育行为经络,那么,线上教学的意义会无限放大,变得更加有效高效。通过视频会议集体研课,比在学校更为重要,网课作为新的教学形式,老师们在备课、教学、作业等方面都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细化到一节课如何导入、如何总结反思、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分层次布置什么样的家校本作业,家校本作业评价的方法等等,这些问题在我们研课组的集体教研中反复讨论、不断思考。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高二年级学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高二语文研课组在集体研课时关注了学情主体的特殊性,科学设计教学进度,更多注重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诗歌鉴赏方法、散文文体特征等知识的积累,把课堂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线上教学,研课不仅是知识的探讨,更多的是方法的交流和学情的把控。我们认为,集体研课是线上教学的生命力,更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打通“堵点”,师生互动,我们在一起!
 
  打卡、互动面板、申请连麦、家校本拍照上传、视频自习,没有钉钉,我们不知道这个特殊的假期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其实线上教学在本质上和课堂教学是一致的,教和学的行为主体、教学的内容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忽略线上教学的本质属性,也就意味你的努力最终要有成果,要科学评价考核。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提高线上教学的质量关键在课堂。如果说集体研课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难么课堂教学就是高效教学的主要阵地。
 
  在上网课的初始阶段觉得好累,一节课要说好多话,怕学生听不到,怕知识讲不透,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掌握了多少?不知道。学生在不在听?不清楚。一言堂、满堂灌,比卡顿电音黑屏更可怕!
 
  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多元互动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面板互动可以是一些选择填空式的问题,可以是查岗式的考勤点名;视频连麦更多地要为高效课堂师生互动服务。通过连麦互动,教师在对学情把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发出真实的声音,同时在学生连麦结束后要第一时间给予点评。试举一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想当然(不了解学情)会忽视类似词类活用、句式倒装、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基本知识,但是在上课中我们发现有一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中介词连词的词性和用法还没有掌握,这时我们掌握了学生真实的学情,从语法结构入手分析,加以第六单元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在周末限时和周一纠错中不断巩固,知识盲区的“堵点”终于被我们打通了!
 
  联班联生,家校联系,我们在一起!
 
  经常讲,信赖不能代替监督!这句话讲的是监督的重要性。让学生尽快恢复到学校作息生态是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发现问题,我们通过钉钉电话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和家长,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时的线上教学,教育管理的主动作为其实变得更加必要,当然我们在课后的监督检点是一个方面,视频家访、视频班会家长会、视频线上辅导,教师以更负责的态度参与到了线上教学的爱心陪伴中,疫情无情,陪伴有心!定期召开班情学情分析,同班教师及时沟通学生学情,互相借鉴学习,不断提升线上联班联生工作效率。特别是对后进生,在作业和课堂出勤有问题一定要联系,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关心他们,要知道学生出勤和作业有问题的原因,针对性提出批评或建议,在必要时线上答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立德树人,追求卓越,我们在一起!
 
  线上教学,德育不能缺位,心理辅导不能缺位,思政课不能缺位,爱国主义不能缺位,疫情防控知识不能缺位,青年责任不能缺位。在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贯穿了对防控疫情的坚定信心,学校第一时间倡议同学们在日记和征文中思考疫情给国人带来的各种命题,高二语文研课组密切关注疫情变化,从抗疫前线的感人事迹中筛选典型事例,并以清徐援鄂医护人员为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日记和征文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这些一线抗疫情群英,我们更感受到了青年学子对责任的思考、家国情怀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疫情是时代给我们的一次大考,面对磨难,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砥砺奋进,智慧和汗水浇筑梦想塔基,生命和希望搏击人生风雨!
 
  美丽的春天已然来临,我们唯有更加努力,才能在时代大考中交上合格答卷!
 
  加油,武汉!加油,清中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