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独自在家的孩子

  那个独自在家的孩子
 
  宝鸡市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张玲娟
 
  朋友发微信来,笑嘻嘻的表情包,嘲笑我的那个刚换的作“呼喊状”的微信头像。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回了个抹泪的表情包。
 
  我在喊我的孩儿们“按时填报数据”“按时上课”“按时交作业”。虽每天多次呼喊,但总是有些不听话的小淘气们,把我的话扔到九霄云外,自顾自的疯玩,快活去了。
 
  前天,给一个学生打电话,是因为他网课期间,上课的次数屈指可数,上交作业的次数也只有那么零星几次。初三的孩子,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我心里暗暗着急,想电话聊聊,了解这个孩子的真实状态。电话接通,传来了这个叫做小锦的男孩子腼腆的,怯怯的回应声“老师……”。我换了一种比较轻松地口吻:“小锦,最近数据填报还不错,挺及时的。”能听的出他在那边的回应轻松了很多,“老师,我每天睡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填报数据。”
 
  “小锦,今天好像没有上课,老师在名单里没找到你的名字,怎么回事,能给我说说原因吗?”我回到正题。沉默,好半天没说话。“老师,我今早睡过头了。”“你家长忘了没叫你吗?”“老师,我爸爸和妈妈都不在家,我奶奶去县城管我妹妹去了,我一人在家。”我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样状况的学生,在我遇上的学生中小锦不是第一个。
 
  那一年,就碰上一个独自在家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那个叫小浦的孩子和他的爷爷。父母每年只回来一次,会按月给这祖孙两寄来生活费。(他有一个住的离他家不是很远的姑姑,实在忙不过来,可以过来帮忙。)爷爷如果身体好,还可以给小浦做做饭,洗洗衣服。如果身体状况不好,小浦就会扔下他的学业去照顾生病的爷爷。祖孙俩相依为命。
 
  那天,小浦又迟到了,我有点生气,叫他到教室外面来。我的问话还没出来,小浦已经低着头,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哒哒”的滴落在衣襟上。
 
  “老师,我最近迟到,是因为我爷爷生病了,最近晚上放学回家,我要先去医院照顾爷爷……”后面的话题我没再问下去,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已经不堪重负,我不能只要求他好好读书。因为在他的面前没有岁月静好,只有扛起超越他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承受的生活重担。我只是告诉他,照顾好爷爷,抽空好好读书,有问题可以随时来问我。
 
  后来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小浦爷爷生病了经常是小浦在身边照顾,他经常会拉下好多作业,这不是第一次了。我有些愕然,我不能去指责家长的失职或孩子的对错。每个家庭都有他自己的独特性,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我自己所能,给他以最大的帮助。
 
  因为有前车之鉴,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也不能鲁莽的就下定义这是一个贪玩、任性的孩子。就继续和他聊天,尽可能找到轻松地话题,“那你一个人在家,怎么吃饭呢?”“老师,我啥饭都会做,我已经习惯了。”“你很棒哦,动手能力很强,真能干。”能听的出他在那边浅浅的笑了。有了刚才暖气氛的交流,后面的谈话就容易多了。“那今天的作业已经发在班级群里了,你看一下能按时完成吗?”“老师,我看过了,基本差不多的。”“那你做完之后给我私发过来,有问题可以随时群里问我或打电话。”他发了一个“ok”的表情。我今天谈话的目的已经达到,就又叮嘱了他几句,就结束了这次聊天。
 
  晚间的时候,他工工整整的完成了今天的语文作业,虽然有一些问题,但是看得出这次的作业他是用心做的。在以后的几次网课上,我都会提前给他私发上课的二维码,并给他提出上课的要求。虽然偶有上课迟到、早退、作业拖延的状况,但基本能按时上课,作业也能完成他能力范围内的简单习题。对于这样基础比较差的孩子,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也应该算不错了。
 
  叶圣陶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如上的那些特殊的学生,作为和他们朝夕相伴的的老师,我们除了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帮助、心理上的正确引导和更多的关心之外,其他能做的也是微乎其微。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孝顺和动手能力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缺的基本素养。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不同的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事实。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竭尽全力,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每天都让他们有所收获。
 
  请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无论色彩是否艳丽,无论枝丫是否坚挺,他总有绽放的那一天。在不同的花期我坚信他们定会以最美的姿态绽放。
 
  2020.4.6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