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学战疫家教故事展评:信任之门的打开方式

  信任之门的打开方式
 
  主办: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
 
  协办:育黎镇中心学校
 
  撰文|8.2班倪子淼学生家长
 
  编辑|陈蕾
 
  上网课,不只是挑战孩子,更是挑战家长,尤其是二宝家长。我不用上班,刚好与孩子一起居家学习,因老二的“熊出没”,便得时刻提醒老大关好书房门。
 
  门是关上了,可当妈的心儿却提上了:“老大不会偷偷玩游戏吧?”有了想法,便开始了无边的焦虑,直到嘴上都不带把门的了:“要好好配合老师学习,可别偷着玩游戏哈!”“知道啊……”看着这略显沧音的半大姑娘那不耐烦的眼神,我这心儿还稍稍能往回放一放,可一关上门,这焦虑就又来了!能相信她吗?
 
  发现问题,深刻反省
 
  怀疑的同时,我突然发现自己犯错误了:我在用语言强化孩子要玩游戏。记得有文字提及:父母的担忧就是对孩子的诅咒。只因,越是担忧,便越会强化。譬如有人说:“现在不许在头脑里想象红色大象。”立马,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头红色大象,这便是强化的力量。而同时,我深知:这担忧背后,是我对孩子的不信任。或者说,它隐藏了当妈的控制欲。翻阅资料,在对孩子担忧的时候,我的潜台词应该是——“这件事我不相信你能够做好。”甚至是,“请继续接受我的控制,可好?”
 
  父母担心孩子的时候,也正是父母自恋的时候。自恋?怎么可能?我想反驳。可资料继续提及:父母的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孩子现状的判断,还对她的未来做出了判断——不是我不给你自由,是你不值得相信。真是这样吗?我不禁汗颜!对此,孩子会有什么感觉?——每当父母对孩子特别不放心,免不了各种担忧和叮嘱的时候,孩子经常会特别的不耐烦,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生气。——正如孩子与我对话时反感的语气!
 
  理智应对,智慧提点
 
  专业的剖析如同当头棒喝!我意识到:应该相信孩子,不能再这样担忧、猜忌了。而同时,我更深知:孩子毕竟是孩子,她自律的养成还得靠父母帮忙。只是,帮这个忙需要点智慧。
 
  我不想只通过查看历史记录来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不是目的,根本在于想通过“现场捉拿”让她记得深刻,那样,才有助于改正。故而,我不能任凭自己的担忧而随时推门:“别玩游戏哈!”这只能是问题的强化。同时,我还想知道她自律能力如何。于是,我拿起了拖把……到书房拖地是可以的,同时,还可借送水果推开门,通过问吃啥午饭来查岗……当然,脚跟抬起才能有所发现。
 
  虽然,这样做会打断孩子注意力,但,我真抓到她玩游戏了。那一刻,当妈的从不会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骄傲,有的只是失望!我当着她的面打开历史记录,“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提醒她,同时,也训斥她。还隐约透露:除了历史记录,电脑还有多个地方记录了你的登录情况,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律,才能不犯错误。当场抓获,让她无话可说,微妙提醒,也对她有一定的监督与约束。
 
  那是妈妈
 
  陪伴的时刻
 
  降低期望,赏识期待
 
  坦白讲,面对诱惑,别说是孩子,就是我们做父母的,也难逃手机各种软件的吸引。所以,偶尔一次的小错误可以原谅。且,通过学习陈虹博士的疫情微课《如何成为自律的学生》,我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自律能力评价有点低。想一想,孩子除了上网课,每天帮我做家务,坚持传统文化背诵,坚持读书……这些习惯,早已扎根,从不用提醒。评价过低,反映出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而期望过高,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会让孩子丧失上进心,甚至自卑逆反。所以,我提醒自己还是需要换个角度,以赏识的态度来看孩子,透着欣赏,带着信任,同时,也随时用小智慧来查查岗,信任却不纵容。只是,要注意表达方式:贴什么样的标签,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切莫因了我们的担忧与焦虑而把孩子带偏。资料提醒:不管孩子是否主观愿意接受父母的“担忧”,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忠诚以及顺从,在潜意识层面,往往会顺着父母担忧的方向去走,否则就会有背叛和辜负的感觉。于是,从结果上看,往往就呈现了父母最担忧的部分。
 
  恰逢学校3分钟疫情演讲,借此东风,我帮她准备了一份与自律有关演讲稿:“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看着她慷慨激昂的演讲状态,我知道这种教育方式胜过我的N次说教。之后,特意与她进行了沟通,她表示:“不会再做浪费时间的傻事。”且,学校开始加课,课堂授课方式也开始以直播为主,也确实没时间开小差了。而我,亦时不时找机会用演讲稿中的语句来与她对合,相互会心一笑,便胜过万千唠叨。
 
  最后,我想说:要打开信任之门,需要家长信任孩子,更需要孩子认可家长。而开门钥匙,离不开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这,又建立在家长的提升与智慧之上。为了维系好信任之门,让我们多从专业书籍中汲取智慧吧!一起加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