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46年,17岁的梁再冰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核实无误。(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
梁再冰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一生便与建筑再无瓜葛。
三年后,梁从诫如宿命一般,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从诫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也像普通的家庭,孩子要经历高考的筛选。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手创立了清华建筑系,有能力为儿女的前程铺路搭桥,却先后将儿女“拒”之门外。
此时,十七八岁的你和你的家庭也将迎来属于你的高考,或许,梁家的高考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触动,一些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故事以后,引发的思考和感慨。
要求:明确文体,标题自拟,字数800以上。
别让孩子成为“牵线木偶”
1701班刘容川
指导教师:胡岭
一手创办清华建筑系,希望孩子能顺应这根“线”的指引,走向自己精心为其铺好的人生大道,林徽因似的困窘,也许发生在每年毕业季时的许多家庭之中。但孩子的心是难以牵制的,家长强加意愿于子女,会迎来怎样的结果?
这种强烈的期盼,束住孩子的无形之线,究其原因,也许是父母将自身观点迁于子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理想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永远高悬于心间,也才会有追梦路上的付出和有所成就后的喜悦,因而产生无尽向往与动力,可如果将家长的理想强加给子女,家族子孙全尊其旨意来追逐这局限之理想,出于个人兴趣的差异,甚或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力之不同,孩子成为牵线木偶机械运动,最终难出成就,难以成为那原有几率闪耀在历史星河中的明星。这般结局,是否和家长本意背道而驰呢?
林徽因半响的沉默,是对自己理想是否适于他人的深思,也是许多家长缺乏的考虑。已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她尚要慎重考虑,更何况企图让子女实现自身未完成的理想的人呢?因此,懂得人各有所长,“术业有专攻”之大道,才不至于让这根线如钢丝,重若千钧,捆绑孩子的未来。
从另一方面,挣脱提线掌控,重获新生的木偶,也能将自身长处发挥至极,真正活出人生价值。梁再冰梁从诫事业上的成功,便是对林徽因这样正确选择的最好证明!子女卸下沉重的桎梏,在自己的广阔世界中闯出一条生路,成为顶天立地的大写之人,为人父母才能说初衷已达,可以无憾矣!
因此作为子女成长路上指引者的父母,应在选择的关卡,将更多的自主权交付给年轻一代。然而没有约束的人也很可能“走弯路”,初满羽翼的雏鸟也会“摔跟头”,为人父母不能过度放任,可以提供“过来之人”的宝贵意见,让孩子能带上这些宝藏,无畏向前,更让未来的自己看到子女的硕果时,微笑着宣告“无悔初衷”。
“感谢你的束缚,他让我肌肉结实,动作规范;感谢你的割舍,我才能去更广阔的世界中寻找属于我自己的星星......”这是曾经的木偶对于线的告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