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凭喜怒换路名

  【作文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2020年,“新冠病毒”所引发的肺炎影响全国各地。青岛有一个高架路叫“新冠高架路”,和“新冠病毒”重名。
 
  有网友致信青岛市政府信箱,建议更换“新冠高架路”的名字,称“这个名字现在很是不吉利”“每天上下班都需要通行‘新冠’高架路,心里感觉总不得劲”,“建议青岛市将‘新冠’高架路更名为‘武汉’高架路,以表示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信心。”
 
  2月25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热线办公室发布了对此信件的答复信息:“新冠高架桥”是2011年由市政府命名,命名合法合规,为了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予更改。
 
  面对与疫情同名的高架路,你的态度是什么?你是否建议更名,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投稿到报纸《城市印象》栏目组。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材料分析
 
  高架路与“新冠病毒”重名。是否需要更改地名?
 
  这是一篇表达观点的文章,不管选择哪一方观点其实都有话可说,也都能符合“城市印象”这个主题。
 
  如果需要更名,原因可以有:
 
  第一,“新冠病毒”肆虐全国,给人民带来了许多苦痛,即使战胜了病毒,这个地名依然会唤醒人们的沉痛记忆。
 
  第二,如果依照网友所说,更名为武汉高架路,可以给武汉加油助威。
 
  第三,更改地名可以为这个城市的印象加分。
 
  如果认为不用更名,原因可以有:
 
  第一,地名合法合规,没有必要更改。
 
  第二,更改地名不利于城市地名的稳定性,可能会造成一系列不便。
 
  第三,高架路早于“新冠病毒”蔓延,地名本身有它的内涵。
 
  第四,良好的心态建设比更名更重要。
 
  第五,我们抗疫的点滴也值得铭记,灾难过去,这个地名可以提醒我们反思,吸取教训。
 
  【任务分析】
 
  这篇文章的任务比较清晰。面对与疫情同名的高架路,你的态度是什么?你是否建议更名,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投稿到报纸《城市印象》栏目组。可以梳理为——
 
  第一,表达态度,是否建议更名?
 
  第二,阐明原因,为什么?
 
  第三,所写文章要以“城市印象”为主题。也就是说,在表达态度和阐释原因的时候,要结合城市印象来谈。
 
  同时要注意,这篇文章是投稿到报纸,所以一般来说语言风格应该理性客观,文质兼美。 
 莫凭喜怒换路名
 
  南雅中学K1706王雨茁
 
  今年年初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首次将“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名词带入大众视线。病毒极高的传染性和破坏力让许多人对“新冠”心生畏惧,甚至殃及在2011年由青岛政府命名的“新冠”高架路:不少市民建议市政府更名以“避邪”。在我看来,这一提议实在欠妥。
 
  首先,地名涉及城市规划,更迁是一项专业而困难的宏观问题。由青岛市政府的后续回应可知,对于“新冠路”这样合法合规、可改可不改的地名通常不予更改。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新冠路”命名规范,未对市民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造成实质上的影响,仅是在情感上让被疫情所困的个别群众稍感不适;其二,政府对涉及地名变化的问题持审慎态度。毕竟,一条路、一座桥的命名,不仅事关城市形象,更是涉及交通、城市服务、物流、综合管理等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如果随意更改,将对城市管理和人们的出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市政府若能抽身于换地名之类的“杂务”,更应将精力投入本市的疫情防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人手与物资驰援武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
 
  其次,地名反映了本地历史文化品位和社会发展状况。反观近年来重点整治的“洋”地名、“怪”地名,“新冠路”实在不应当被嫌弃。倘若排除其与病毒的关联,“新冠”二字完全有着积极的意义:“新”不仅可以指“新型”,还可以代表“高新”、“先进”,正贴合我国近年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完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状;“冠”当然也可以不指冠状病毒。冠者,高也,超出众人,贴合高架路的性质,更贴合青岛的城市属性。青岛是山东最美的旅游城市。特大跨海的青岛海湾大桥,承载千年文化沉淀的曲阜孔庙,历史悠久的齐长城都堪称全国之“冠”。近年来,山东政府奋发图强,几大海港如烟台、连云港的年货物吞吐量已经超过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无不彰显新一代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创新意识,非“冠”莫属啊!相比之下,那些应遭整治的“哈佛小镇”之流,实在比不上“新冠”。
 
  最后,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更能代表其城市印象。我非常理解青岛市民盼望疫灾早日结束的心情,但关心的方法除了迁怒于不会传播病毒的高架路外,还有许多:有专业能力的数百名医务人员选择逆行奔赴武汉抗疫战场;有余财且愿出力的企业和民众,通过各种可信途径捐赠财物;有社会担当的各家媒体则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大疫情期间的宣传教育力度,引领城市精神风尚;又或者,普通市民至少呆在家里不外出,不添乱、不添堵,也是抗击“新冠”的好办法……抗击新冠的战役中,青岛与武汉民众携手并肩、共克时艰,难道这种精神风貌不比一个地名更能彰显城市印象吗?
 
  因此,我认为,地名不必改,不该改。万众一心,举国同力,抗疫战在华已进入收尾期,我们将迎来最终胜利。若干年后,那条曾倍受质疑的“新冠高架路”将阴差阳错地成为青岛人民抗击疫情的丰碑,成为不朽的城市名片,在山东半岛、华夏之东驮着车流,见证着所有中国人一齐打赢的伟大胜利。
 
  【拓展阅读】
 
  《中国地名大会》带领大家重新认识地名文化,领略地名背后的历史、生活、情感和信仰,展示了一个回望历史、赓续传统、思索当下、展望未来的中国,对于新时代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地名,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形象而言同样举足轻重。因此,更改地名决不是简简单单、一蹴而就,需要认真调研,充分听取民意,履行严格的听证手续,才能将不规范地名更改规范、到位。至于那些已建、在建和即将建设的商业居民小区和文化、旅游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名称机构,也需要相关管理、注册部门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文化元素名称的产生。同时,相关部门在进行不规范地名整顿工作过程中,也要防止“一刀切”和扩大化倾向,多注意问计于民,才能在改地名中“改”出文化,“改”出水平,“改”出文化自信。
 
  更改地名,看似很不起眼,但事关文化历史传承,必须要秉持严谨、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更改地名,改出规范、改出制度,改掉文化糟粕、改掉崇洋媚外的恶俗,才能保证优秀地名的文化属性,彰显出我们文化自信的实力来。
 
  ——央广时评《改地名,需要改出规范和制度》
 
  让地名丰富城市的空间与文化,别把“大、洋、怪、重”地名留给后人,给城市蒙羞。有心人可以拿出自家的房产证看看,您所居的地方是否“名副其实”。主管部门说了,如果市民发现不规范地名的,可以直接向当地地名办反映。而只有建立地名命名、更名、注销和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防止随意命名更名,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新的不规范地名产生,切实保护好地名文化。
 
  ——钱江晚报《别让“大洋怪重”地名给城市蒙羞》
 
  名字不是说改就改的,也不是说改就能改成功的,能不能改成功,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更要获得民间的认可。如果强行改了,老百姓不认可,民间交流口头上还叫原来的名字,新的名字只能停留在官方的文件里,进入不了生活之中,改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钱江晚报《规范地名之举,本身也要规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