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的地名,记忆中的瑰宝

      【作文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2020年,“新冠病毒”所引发的肺炎影响全国各地。青岛有一个高架路叫“新冠高架路”,和“新冠病毒”重名。
 
  有网友致信青岛市政府信箱,建议更换“新冠高架路”的名字,称“这个名字现在很是不吉利”“每天上下班都需要通行‘新冠’高架路,心里感觉总不得劲”,“建议青岛市将‘新冠’高架路更名为‘武汉’高架路,以表示武汉必胜,中国必胜的信心。”
 
  2月25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热线办公室发布了对此信件的答复信息:“新冠高架桥”是2011年由市政府命名,命名合法合规,为了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予更改。
 
  面对与疫情同名的高架路,你的态度是什么?你是否建议更名,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投稿到报纸《城市印象》栏目组。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材料分析】
 
  高架路与“新冠病毒”重名。是否需要更改地名?
 
  这是一篇表达观点的文章,不管选择哪一方观点其实都有话可说,也都能符合“城市印象”这个主题。
 
  如果需要更名,原因可以有:
 
  第一,“新冠病毒”肆虐全国,给人民带来了许多苦痛,即使战胜了病毒,这个地名依然会唤醒人们的沉痛记忆。
 
  第二,如果依照网友所说,更名为武汉高架路,可以给武汉加油助威。
 
  第三,更改地名可以为这个城市的印象加分。
 
  如果认为不用更名,原因可以有:
 
  第一,地名合法合规,没有必要更改。
 
  第二,更改地名不利于城市地名的稳定性,可能会造成一系列不便。
 
  第三,高架路早于“新冠病毒”蔓延,地名本身有它的内涵。
 
  第四,良好的心态建设比更名更重要。
 
  第五,我们抗疫的点滴也值得铭记,灾难过去,这个地名可以提醒我们反思,吸取教训。
 
  【任务分析】
 
  这篇文章的任务比较清晰。面对与疫情同名的高架路,你的态度是什么?你是否建议更名,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投稿到报纸《城市印象》栏目组。可以梳理为——
 
  第一,表达态度,是否建议更名?
 
  第二,阐明原因,为什么?
 
  第三,所写文章要以“城市印象”为主题。也就是说,在表达态度和阐释原因的时候,要结合城市印象来谈。
 
  同时要注意,这篇文章是投稿到报纸,所以一般来说语言风格应该理性客观,文质兼美。
 
  【学生佳作】

  印象里的地名,记忆中的瑰宝
 
  南雅中学K1706蒋逸夫
 
  近日,新冠肺炎影响全国,闹得人心惶惶,引得很多人谈“毒”色变。在青岛,就有一座无辜的高架路因重名“新冠”而被当地网友们“投诉”,更名提议虽然被市政府驳回,城市地名重命名问题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我看来,“新冠”作为一条已经被命名了近十年的高架路,实在没有必要因此而更名。
 
  首先,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名的变更必然引来相应的地标指示、路牌的变更,各大GPS软件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将带来不小的耗费,这在疫情严峻的当下,着实是令政府难堪。客观来看,如果只是因为人们心里迈不过疫情这道坎、害怕疫情,多买几只口罩、多关注抗疫前线传来的讯息可能会比变更改一处地名更便捷、更有效地提振我们抗疫的信心。再者,如果仅仅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便轻易更改了地名,那么在其他地区会不会也有人以相似的理由“投诉”类似的地名呢?清朝的文字狱之所以为人诟病,正是其对语言表达的意义过分放大、曲解,从而导致评判体系的失衡,酿成历史惨剧。今天,我们对城市地名稳定性的保护也正是对不同语言表意的尊重,又有什么理由对地名所表达的含义过分解读?
 
  诚然,天天走过这样一条“新冠”路确实会让人感觉心里“不对劲”,人们出于心理暗示而给它“贴标签”在所难免,但如果将地名直接换为“武汉”路,从当下来看,确实有与疫区同行抗疫的意思,但如果人们还是抱着对疫情消极的态度来看待它,人们仍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例如:“天天从‘武汉’路路过,心里老感觉不对劲,感觉像从疫区走了一遭,整个人都不好了。”诸如此类的“投诉”又会纷至沓来;从长远来看,以外省城市的名字来作一条高架路的名字,难免会让在外旅行的人心生迷惑。若我们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疫情,我们便有了收获更多正面心理暗示的机会,从而更能在疫情的洪潮面前为抗疫的最终胜利墙添砖加瓦。
 
  最后,一个地名不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更是一段有意义的记忆,“新冠”路从2011年修至今日,已逾近十个春秋,花开花落,有多少个故事发生在这条路上?这条路又承载了多少记忆?所以,请让这个地名保存下去,让记忆之花长存。
 
  大家对一座城市记忆最深的是什么?一处美景?一家老店?还是一段学习工作的时光?这一切美好的印象,如果脱离了相应的地名,未免过于模糊,过于平淡。一座城市的印象,发源于城市的每个角落,根植于人们的记忆,流连于一处处地名。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愿细细品味他所处城市的独特美丽,这无疑与地名的频繁更迭有关,也许更与一个人的心态有关。“山不过来,我便过去”,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来塑造除地名外的城市印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