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遇上“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遇上“下里巴人”
    1701班朱峻纶
    指导教师:胡岭
    
    文化领域往往有着这样一个共识:广大人民是文化的服务对象。这个共识或许浅显,但却能在当下对于民族语言的运用上起参考作用。
    近日,关于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同国内各街头标证的对比引发了广泛热议。日本人通过引用中国传统诗词句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而中国人民则用通俗明了的标语给予精神的鼓励。两相对比,似乎会让人心生尴尬,更使国人对民族语言的运用有所思考。
    当“阳春白雪”遇上“下里巴人”,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显而易见,传统诗词的运用,简洁而富有意蕴。在烟波浩渺的诗词典籍中,既有“汉家烟尘在西北,汉将辞家破虏贼”的为国舍家,又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的唯美情思,更有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无限气概。可以说,古人用自己细腻的情感,为我们留下一座民族语言的宝库。
    但是,仅有这些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战国时期楚国的郢都,一歌者歌“下里巴人”,和者绵延百里,其后歌“阳春白雪”,和者十余人而已。可见,仅有典雅,难通行于世。
    从古至今,广大劳动人民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语言,既有原古时代遗留的劳动号子,也有“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口号,它们虽然不假文采,无所拘束,但却是广大人民的内心以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形式表露出来。这次大疫中的标语,不就是用“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八字为广大人民注入无穷的精神力量吗?
    于是,便会有人道:反正“阳春白雪”般的东西“曲调和寡”,既然文化为我们广大人民服务,那为什么还要前者呢?
    事实上,作为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分,传统诗词与乡间标语一样有意义,如果因为“曲调和寡”便全然弃之,何异于掘断中国文脉?在一个充满平凡俗气的世界,又如何有崇高的灵魂。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广大人民是文化服务的对象,那么作为优秀的文化,我们不应该是让他深植于民众之心吗?
    君可见《中国诗词大会》火爆中国,引起全民读诗潮,君可见《中国成语大会》让我们拾起古老的四字精华,他们不都是我们在运用民族语言时的努力吗?或许应摒弃的,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语言文化区别论,让他们一同服务于广大人民。
    或许当“阳春白雪”再次遇上“下里巴人”时,希望他们说:你好,另一个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