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声里说通感
长沙市望城区二中柳晓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乌云笼罩全球,旷日持久的战疫与隔离改变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节气行至立春时,仿佛还住在冬天里。但人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却未被病毒湮灭,扫除心空阴霾、共同笑迎春天:武汉方舱医院的广场舞,意大利的阳台音乐会……音乐,给予困境中的人们满满的拯救的力量,在生机盎然中期盼真正的春天。歌声中,人们眼前仿佛闪现这样的情景:大地在开化,河流始解冻,燕子正南来,杨柳渐轻柔,种子要发芽,骨朵正吐秀。
也是在那段时期,无需早起的清晨,在学校三层的宿舍楼里,我静静地斜倚床头,听窗外树叶间小鸟啁啾;夜雨后天放晴,那些小精灵站在竹篙上,用喙梳理被打湿的羽毛时,还间或跟伙伴们回应一两声,我瞬间领悟周邦彦词“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描写之准确。那些悠长舒缓的小时光,那些欢乐自在的鸟鸣,像一把细齿梳,轻轻地抚平了我的焦躁与不安。
在悲伤感慨的至暗时刻,会有一种声音,无论是人间的音乐,还是大自然的天籁,特别是高低疾缓长短多变的鸟鸣,荡漾着你的耳膜,轻轻叩响你的心房,让你愿意停留一会儿,忽视眼前的荒芜与嘈杂,探寻生命里更葱茏与辽阔的边界。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散文《母亲》描写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然而,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这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莫言文学道路的起点。
通过立体的感官互动,来观察来体会来理解和认识周边的世界,将细微感受,储存在灵魂深处,成为写作潺潺的流泉。从修辞的角度,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彼此打通或交通,彼此契合呼应,有无相生,即谓之通感。
通感经典范例与分析
200年前,那位相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天才诗人雪莱,在夏季的一个黄昏,郊野散步中,看到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边飞边唱,写下抒情诗《致云雀》。诗人描写云雀的歌声,将通感运用到极致。奇妙的是,读到他的诗作,总会不由自主联想起我们中国的诗文中的类似描写,有一种重回旧径的熟悉感,二者相互补充,领悟进一步加深。
那犀利无比的乐音
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它那强烈的明灯
在晨曦中逐渐暗淡
以至难以分辨
却能感觉到就在空间。
此小节写云雀叫声激越高亢,具有穿透力,用“犀利无比”形容,又比喻为“银色星光的利箭”“强烈的明灯”,将听觉转化为触觉、视觉。刘鹗《老残游记》中写在明湖居听王小玉唱书:“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这句用“一线钢丝”的直入天际来表现王小玉唱腔的尖细高亢、穿云裂石,有形状,有质地,有动作,甚是奇绝。
整个大地和大气
响彻你婉转的歌喉
仿佛在荒凉的黑夜
从一片孤云背后
明月放射出光芒
清辉洋溢遍宇宙。
声音像一种光,在空气里飘飞。此小节以“明月的清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练习雪莱写作此诗的背景,黑暗恐怖的乌云正沉重笼罩英国,大规模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云雀那丰沛四溢、明澈美妙的强音,如明月放射出清辉,照亮“荒凉的黑夜”,唤醒人们去追求自由和光明。
我们不知你是什么
什么和你最为相似?
从霓虹似的彩霞
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
能和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
此小节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味觉,把云雀密集的叫声拟为雨。这种联想金庸写琴箫合奏《笑傲江湖》时用过:“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并且《笑傲江湖》也饱含着对自由、理想、正义的憧憬与追求。渴望雨水的洗涤,让这个世界变得明净。
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
荫蔽着的玫瑰
遭受到热风的摧残,
以至它的芳菲
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
汉字的“闻”,既有“听见”的含义,也指“用鼻子嗅气味”,听觉和嗅觉之间的转换最是自然。此小节将听觉转化为嗅觉、味觉,云雀的叫声,有玫瑰的芳菲与香甜,遭到热风摧残,却更馥郁香浓,闻者沉醉。朱自清《荷塘月色》则将嗅觉转为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若隐若现、时有时无的荷香,拟为远处渺茫的歌声,“高楼”这一意象,本身带有淡淡的哀愁,妙合朱自清独赏荷塘时“颇不宁静”的心境。
通感生成技术与运用
(一)明确描摹事物的特点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一壑松风,一山鸟语,一涧幽泉,皆为天籁。高妙的语言艺术,来自对事物敏锐细腻的观察与思考,来自深刻强烈的思想与情感。以鸟鸣为例,鸟唱的歌,本来是唱给同类听的,不一定要人能听懂,偏偏诗客,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鸟鸣里,自认为听出了不同的况味:子规啼血,凄清哀切;孤雁萧萧,悠长渺茫;春燕呢喃,细柔清脆;黄莺嘀呖,流利婉转……但正因为鸟鸣着上“人”之感情色彩,才能动“人”心弦。运用通感,首先要理清情思,进而准确把握所描摹事物的特点。
(二)联想特征相似的它物
运用通感,要有感觉的转移,因此描摹鸟声,却不能止于用拟声词传达听觉的感受,需要我们联想特征与其相似的其它事物。“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故闻子规啼,联想到清幽的空山夜月;“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秋雁掠过长天,联想到淡远的碧天秋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莺的隔叶好音,春燕的梁间呢喃,让人联想到细雨如丝、翠柳如烟……若想给旋律穿上剪裁得当的衣服,需要在生活、诗文中积累优雅美好的自然元素。
(三)融合感官有异的二者
上文我们提到子规、秋雁、黄莺、春燕的鸣声特点以及联想到的视觉意象,试将二者融合如下:
子规声声,悲啼如风,让客子思乡的枝蔓四下飞扬,激起的泪水和着墨香,洇湿了的书笺。
雁鸣衔着乡思,掠过我寂寥的梦境,惹出一阵落木萧萧,声声入耳酥清梦,如母亲温柔的手抚过我的额角发际。
晓日喷薄而出,枝头爆出新芽,黄莺随风生长,这自由欢快的小精灵,跳跃着,将嘀呖嘀呖挂满枝头,脆脆的、翠翠的,铺陈出盎然的绿意。
雨润翠柳,也打湿了燕儿的剪羽,可润湿过的嗓音却越发清越,就连叫声也染上了翠绿。
灵光乍现产生通感之后,我们想及时留住它,手头就要有一个可以随时记录思想火花的小本本,也记下阅读中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妙句,以训练五大感官立体镶嵌、互补整合。
通感练习题目与例文
唢呐大师刘英演奏的《百鸟朝凤》,以活泼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展现一派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象,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请欣赏视频,运用通感等表现手法描写这场国乐盛宴。
着黑色中式演出服的男乐手,穿喜庆大红旗袍的女乐手,环坐于舞台,一袭白色中华立领、文质彬彬的唢呐演奏家刘英先生走上前,立即成为全场的焦点。
唢呐模仿几声山雀短促而嘹亮的啼鸣,将破晓的岑寂敲开一条小裂缝,竹笛与之对答呼应、互相竞赛。晨曦射向林间,光束里流淌着音符;喇叭花经过一晚的养精蓄锐,花瓣饱满,瓶口滴溜着晶莹的露珠,为山雀捧上润喉的琼浆。
大地彻底醒来,莺莺燕燕加入山雀的歌舞会。它们跳跃着,欢唱着,嬉戏着。白云含笑,驻足片刻,轻盈飘过;流泉叮咚,伴奏和声,甘当陪衬。在这个可以自由撒野的舞台,顽皮的精灵们,呼朋唤友,兴奋吵闹。满树鸟鸣,如满树甜甜的小果,山风飒飒,轻快摇落,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全身被砸得好不爽快。
突然,鸟儿们的欢腾戛然停止,凝神驻听,原来传来出乎意料的蝉鸣。蝉儿被捉住,发出阵阵挣扎的尖细嘶叫,就像一根小刺扎入肉中,锐锐的疼。蝉儿力气可不小,居然挣脱,长鸣一声,远飞而去。细刺拔了出来,顿时好不松快。
鸟儿们又开始更欢腾的表演,它们高贵矜持的鸟王——凤凰,也被欢乐感染,展开锦绣辉煌的翅膀,那华美清亮的凤鸣,如朝阳升起,红光万丈。
凤凰飞过天际,消失在彩云里;百鸟停止齐唱,隐没于树丛中。指挥转身、乐手起立,和刘英一道向观众致意,余音如馨香袅袅,充盈于听众袖间,长久留在心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