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分班之后,告别原来的班级,来到新的班级,有人欢喜,有人担忧,有人困惑。这涉及到一个舒适圈的话题。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性运作之下,过相对轻松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呆在舒适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也有人认为,年轻人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地发挥潜能,不断成长;还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不一样,懒散者觉得发呆、无所事事很舒适,拼搏者觉得加班加点学习很过瘾;更有人觉得,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表面现象与背后本质也许大相径庭……
对于舒适圈,你有怎样的看法呢?如果你所在的班级组织以“如何看待舒适圈”为主题的班会讨论活动,请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走出舒适圈
1804班陈奕文
指导教师:罗洪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今天的班会讨论活动中与大家交流“如何看待舒适圈”。我认为,在高中生涯的最后一年里,我们应拼尽全力,走出舒适圈,在高考中为自己十年寒窗苦读交上满意的答卷!
大家是否发现,最近在走廊上,有说有笑站在一起的,往往是原来同一班级的好朋友,这正是所谓的“舒适圈”:习惯在熟悉的环境里,与认识的人相处,这种惯性运作,让我们的学校生活“轻松”又尴尬。这就像舒适区边缘的灰色地带——我们已经认识到结识新同学的重要性,也明白只有走出原班级的舒适圈,才能让新班级形成“乐其友而信其道”的学习氛围,却仍是害怕舒适圈外这个新班级的陌生性与未知性,迟迟不敢迈出“出圈”的步伐。
我们该如何突破这个心理障碍?权衡利弊是人类本能,我们若能领悟“出圈”之利,就能找到走出舒适圈的源动力。有人说,身处舒适圈才有安全感,从而发挥潜能,获得成长。其实不然:勇于改变,积极走出舒适圈才能真正激发起人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明末天文地理学家宋应星放弃朝中高官厚禄,率领团队进入天寒地坼的北极圈实地观测,绘制地图,宋因此名载史册;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脱下东大教授体面的西装革履,换上简陋的布衣草鞋,深入贫苦农村,推动中国的基层教育事业发展。
他们都是走出了环境优渥的舒适圈,在非舒适区中激发出潜能,实现了人生价值。《改变心理学》中提到,改变所带来的成功是不可估量的。对于我们来说,尝试改变,走出舒适圈,我们不妨从与新同桌交流今天课堂上的疑难点开始,从向新任课老师请教学习方法开始,尽快融入新集体,适应新节奏。
适应了新班级,类似的“出圈”也还有很多:不再赖床、坚持夜跑、减少闲聊,等等。其实,每个人的“出圈”,都能带动一群人的“走出”——先行者往往能辐射般传播力量。科比那句“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激励了多少人“燃”起奋斗的汗水!如果你晚上坚持跑步,你的好伙伴会陪你跑步,好伙伴的同桌也会加入你们,由此辐射开来,将形成一个多么热爱体育锻炼,健康有活力的班级!正如《灯塔》中所唱:“灯塔的光,就在彼岸。披星戴月,日夜追逐。”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灯塔,点亮自己的同时,也能照亮他人。
智者顺时而谋。在这个以奋斗为潮流的时代,我们只有勇于走出舒适圈,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激发潜能,获得成功。
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