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
分班之后,告别原来的班级,来到新的班级,有人欢喜,有人担忧,有人困惑。这涉及到一个舒适圈的话题。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性运作之下,过相对轻松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呆在舒适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也有人认为,年轻人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地发挥潜能,不断成长;还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不一样,懒散者觉得发呆、无所事事很舒适,拼搏者觉得加班加点学习很过瘾;更有人觉得,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表面现象与背后本质也许大相径庭……
对于舒适圈,你有怎样的看法呢?如果你所在的班级组织以“如何看待舒适圈”为主题的班会讨论活动,请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向上创造无所谓舒适
1802班周芷汀
指导教师:周述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同时也祝贺大家离开了原班的“舒适圈”,一齐相聚于此。
不知大家内心是欣喜还是担忧?其实我觉得只要生命在“向上创造”,便无需纠结于舒适与否。
梁漱溟提出“生命就是向上创造”,这样的“创造”范围很广,可以是自我之实现、对社会之贡献,总之是一种昂扬的姿态,以及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根本动力。“舒适圈”不过是维持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运作方式和模式,为了节省精力而用于最大程度的创造,选择熟悉环境下相对“机械化”无可厚非,匠人心何不是以熟悉的“圈子”为承载?敦煌的女心樊锦诗的生活是“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在这种不变与熟悉的环境中,她以及匠人们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而正因为她们的生命仍是在“向上创造”,在“舒适圈”中亦能创新与传承并进,突破与坚守共存。在李子柒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圈中,又何来“不思进取”?不过是在所爱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力量。
我们适应于原来的环境,产生“舒适圈情怀”是必然且必要的,因为熟悉的生活模式、学习方式能有效砍去不必要的“旁枝”:可能是探索中的受挫,也可能是心态的起伏。但本质都是为了将精力用于“向上创造”。
“舒适圈”意味着一种有条件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势所难免会因条件改变而失衡。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稳态崩塌,反而是一种将“创造”能力无限延展的机遇。作为运动员,黄金年龄一过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结束,而科比却不为“舒适圈”所囿,从事公益,甚至是动画制作,并因此拿了奥斯卡奖,你能说“舒适圈”带来了“命定的局限”吗?他在职业生涯中创造了最好的科比;你难道能说走出“舒适圈”就一定意味着精力的耗损甚至失败的可能吗?科比则告诉你真正的时代中“竞争力”就是“时序更替之变的奋斗身影”。生命若是“创造”不断,“向上”不停,亦可以在不同“圈子”里横向延展出绝对力量。
我们走出原班无异于走出“舒适圈”,但是对于一个坚持“向上创造”的人,不过是“纵向创造”与“横向创造”之别,无所谓好坏优劣。纪伯伦所说的“维持现状意味着空耗努力和生命”不过也是讲的不向上创造之人,而不是“舒适圈”本身之过。
舒适与否,无需辩驳,在紧张的高三学业中与“人生之春”的青年时期,“向上创造”的生命姿态才是对待“舒适圈”的应有之义。
愿我们携手“向上创造”!
谢谢大家的聆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