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刚才读过梁实秋先生的《旁若无人》,再读读下面的两则名言,联想到自己怎样的经历或者社会现象?产生了怎样的看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英]约翰·多恩
校园网“论坛”开辟了“谈‘共处’”和“说‘宽容’”两个讨论区,请选择一个讨论区表达自己的感受、思考或看法;也可以跨讨论区综合评论。要求: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旁若有人
1904班张冉
社会上,常常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学识渊博却不故作玄虚,他们身处高位却平易近人,他们谨言慎行,端庄典雅;他们取得功绩却不显山露水。这种人,往往都是受人尊重而更为人所爱的人。但无论他们是在何领域,做出如何成就,都是具有同一种品性:他们“旁若有人”。
旁若有人,也就是“自己旁边总有一个人。”这要求我们“自己身边常留别人的位置,将别人放在心上。
心中有他人,难道不会加重自己的负担?难道心中的他人能于已有利?其实,“旁若有人”好处多多。
首先,“旁若有人”是自身修养的体现。像我们熟识的董卿,学识渊博举止优雅,为什么呢?看她在主持节目时,总是先让别人表达,微笑着听完后再委婉地添加一些自己的意见。这样既让人舒心接受,自己的尊重与优雅又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便是“旁若有人”的表现。相比之下,一些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公司老总,旁若无人半夜放音乐的室友,又何曾“旁若有人”过?这也是他们受人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更是自身修养淡薄的一种体现。
其次,“旁若有人”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试想一下,你一晚上被邻居吵得难以入眠,第二天早晨又被迫早起,上班路上还得忍受街边商店高音喇叭的折磨,工作时又被老板劈头盖脸一顿乱骂,你难道不会心烦,焦躁?况且不止一人如此,而千万大众亦如此,社会还有和谐的可能吗?所以建设和谐社会,更要求我们尊重他人,做到旁若有人。
最后,“旁若有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以习主席去各地考察的例子来说吧。在十八洞村,他亲切地与农民交谈,嘘寒问暖;在山西的贫困县,他细细观察农民的住房,热切关心着他们用电用水,吃穿是否有切实保障;在云南,他甚至和少数民族群众一起做饭,拉家常……正是有如此亲民,将人民放在心上,做到“旁若有人”的主席,我国的国家形象在人民大众中不断改善,国家软实力才不断增强。
timg(1).jpg
“独木不能成林”,共处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只有做到“旁若有人”,才能真正地实现“尊敬他人”。而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和谐的共处,那么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之实现,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