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为《三味书屋读鲁迅-第8讲·故乡》一课的作业,作者从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起笔(老屋和老屋里的人的变化),展现了一个经典话题——故乡。文章前面几段文字真诚,简洁,一直到过渡段“故事一直讲到老屋拆迁的前一天”,给人一直戛然而止的感觉,接着作者将关于老屋的回忆娓娓道来,从童年的“我”在老屋的活动,家人在老屋搬迁,老屋的事物、人物(爷爷),这些人物的变化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故乡的人事变迁,其中尤其是写到爷爷前后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从老顽童到和善老人的转变,体现了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全文夹杂的美好、疼痛、不甘、释怀等各类情感触动,格外让人有共鸣。
故乡
少年作家班学员张怀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属于自己独一无二又洗不掉的童年记忆。
我离开故乡已有六年,从一个稚嫩又懵懂的孩童,长成一个成熟又稳重的少女,我经历了很多。可那深刻的童年记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我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几乎一直都待在老家。祖父家的老屋,是从曾祖父手里传下来的。那斑驳又富有年代感的墙壁,似乎叙述着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前夕,再到我出生时每一个生生不息的故事。
故事一直讲到老屋拆迁的前一天。
在这之前,老屋的一块块砖,一片片瓦都承载着我那满满的回忆。生气时,我就把自己关在存放柴火的小黑屋里,独自一人蹲在墙角,静静地听老鼠窸窸窣窣地穿行着;伤心时,我就站在楼顶看行人撑着伞走走停停,任由雨滴打在脸上,那感觉凉丝丝的,十分舒服;开心时,我就和小伙伴一人拿一根老冰棍坐在屋檐边,双脚下垂,看着脚下的行人来来回回地走动,闻着屋里飘出来的阵阵面香,心里十分满足。在我的记忆中,老屋和童年是融为一体的,它们给我的感觉永远都是美好幸福,而又快乐的。
最后一次去老屋时,是准备拆迁的前一周。我一下车就看到家人们正在进进出出地搬着家具、行李,再用小轿车运到新的家里去。我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这可是陪伴我六个春夏秋冬的老屋啊,我怎么可能忍心就这样看着它被拆呢?可是我又无可奈何,因为为了祖国的发展,我们只能牺牲自己的利益。隔壁的几户人家也在进进出出地搬着行李,时不时和来往的路人说上几句家常话,毕竟下次再见面,也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了!等到大家都将家具搬完了,各自也都散去了,我独自一人静静地走进老屋,上下打量着这座陪伴我多时的建筑。
爷爷家的老屋不同于上海的石库门,也不同于福建的土楼。它只是民国时期一座普普通通的民宅而已,可它带给我的记忆却是其它建筑不可超越的。里面的一切设施,现在早已看不见了。院子里用手摇才能出水的水井,现在还有水吗?冬天在底下烧柴火,用来取暖的炕,现在看得到吗?往里面放废弃纸板箱,用来蒸馒头的的蒸炉,现在看得到吗?不,这一切现在都已成了一段久远的记忆,遥不可及了。一切都变了,屋里的爷爷也是如此。以前的爷爷总是笑呵呵的,充满活力。在夏天的夜晚里,他有时会在小院里给我们这些孩子讲故事。他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低头沉思。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深沉。他手拿一把扇子,有时轻轻地扇着,有时重重地扇着,还有时会把扇子高高地抛到空中,再用一只手轻轻地接住,像极了一个顽皮的孩童。然而,有时他也会在人们熄灯了的黑夜里,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抓萤火虫。当我们开心得又蹦又跳时,他好像瞬间年轻了好多。他用渔网制成网兜,在空中挥来挥去抓捕萤火虫。等回到家了,他又会在我们每个孩子手掌心里放几只萤火虫,教我们认识雌雄萤火虫。
可现在却不同了,他已年老体衰。昔日那个充满活力的爷爷,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年老体衰,却更加和蔼亲切的爷爷。过去只要我们一做错事情,他总会责备我们几句,甚至告诉我们的父母。可是,现在他只会耐心地和我们讲讲道理,再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改正。瞧,他正在和隔壁的几个老头老太兴致勃勃地聊着天呢。咦,那不是隔壁的黄大婶吗?过去她曾是我们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只要别人有困难,她总会尽力而为地去帮忙。可现在她也苍老了许多,脸上长出了很多皱纹,后背也渐渐地变驼了。
童年的记忆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依然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中,永不褪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