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教师:西安铁一中分校周丽媛
【作品一】
城市的魅力
西安铁一中分校励志3班23号王柯皓
来到西安已经八年有余,从最初对这座存在于历史图画中的古城的新奇,到每日随着它一同迎来初晨与夕阳的熟稔,西安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一砖一瓦,一字一句中随着略粗粝又厚重的风吹入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居民心中。
晨起推动清脆的征铎,爷爷从市郊骑行入城中。薄雾尚未完全消散,城墙前已有人散布。鞭打着的陀螺划过空气呼呼作响,精神矍铄的老人挥动着飘逸的太极,街边的小点铺已开始营业,掀开蒸笼后拥出的热气环绕在门帘旁。新春佳节将至,爷爷去城中买来腊牛肉作为每年春节的固定节目。已屹立近千年的钟鼓楼环视着往来的车辆与行人,爷爷存放好自行车后转入回民街中。时间虽早,人却已挤满,来至长队末尾也并不着急,待到跟前时接过红底的包装袋,熟牛肉的醇香从并不大的店院中联通到手上,致谢后伴着巷口升起金灿的眼光迈出人群,想必也都是为了新年购置,除夜的万家灯火中,定有被这城中清晨染红的欢庆。西安城也在这声声吆喝中唤起。
过了钟楼后倒也不急着回家,爷爷便悠悠地骑着车在城墙附近游走。穿过书院门后的街道溢满墨香。大小的毛笔悬挂在店铺门口,素净的宣纸静卧于包装中,但对毛边纸的处理就略显偏心。漆黑的墨汁在壶中微晃。最抢眼的莫过于张张对联纸,大红的底色上印有金色的龙凤盘旋的圆状团纹,在往来行人的注视中蘸墨挥毫。可能看似平凡无奇的普通人,也能在谈笑间品论先人书法的优劣,苍然白发的老者也善品鉴墨宝的好坏。在城墙这一厚重的文化基石下流出的汩汩清泉饱含着从砖瓦中渗出的厚重底蕴。西安这一古都由它发迹,存放着最辉煌的时光,也雕刻了新时代的印记。
接近日暮的街道并未沉寂,反而多了更年轻的活力与生机。从补课班归来的学生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本以为放假后便无法再见,却在校外不期而遇,自然欢喜。街旁的篮球场内沸腾喧闹,一记精准的三分或是飘逸的上篮足以点燃本被夏日焦阳炙烤蔫软的心绪。上班归来的成年人神色各异,有的为能与家人相见而惬意,有的在劳累整天后露出倦容,但无一不是在为了家庭而在人潮中奋力工作。他们从城市中汲取动力与能量,积蓄着实现理想,也正是这在城市中无数努力的青年与壮年,安逸度日的幼年与老年构筑起了城市的主体样貌。人与城相互成就,彼此相依。
夜幕被灯光点亮地有如白昼,公园中华灯初上。奔跑中的父子挥洒下汗水,落在街道上的灰尘中。老奶奶领着孙子漫步在柔软的地上,噙满慈爱的笑意。一众乐队自发地演奏,有活力四射属于年轻人的舞台,也有舒缓平和供给老年人的休闲。共同演奏者城市中华丽又平和的乐章,为几小时后第二天初阳的升起写下序曲。
生产力的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促使了部分乡村衍变为城市,并经过长时发展成就了如今的百花齐放。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的聚落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其本身并无优劣与好坏。闲云野鹤是乡村的魅力,发展机遇是城市的魅力。第一产业的基石由乡村奠基,二三产的上层建筑是城市的责任,共同的发展才会创造更好的国家。城市的魅力,也就在每一位辛勤做好本职工作的居民的心中播种,并使他们扎根于此,再为它添砖加瓦。
【作品二】
城市的魅力
西安市铁一中分校初二励志三班赵海越
“城市”,土筑成城,人聚为市。洛河之阳,济水之南,西都长安。
历史地标
那天经过钟楼,瞧见楼四面都被高高的维修墙挡住,两侧的城墙沿着微微落雨的天空绵亘过去,就像吸足了墨汁的毛笔,一种古朴沉淀的力量感。
城墙早在隋唐时已能载明月清晖,御铁骑大军,明太祖将前筑墙体包与新墙之内,是为明城墙。
只是苍苍矗立长安城千百年,曾经被赋予的使命和意义被岁月吞噬的极快——据妈妈的回忆,她小时候的城墙远不是今天这幅模样。七十年代尚未得到修缮的城墙,是妈妈记忆里一道灰扑扑不起眼的影子,砖瓦残破,墙体倾颓,污泥覆垢,千疮百孔,护城河成了黑乎乎的龙须沟,比风烛残年的老者更虚弱。这样的城墙,只能用四个字概括——“败坏市容”。与此同时,西安城的连阴雨浇透了81、82年的夏天。那两年的暴雨淹了城里不少地方,泛滥的洪水从地势较低的尚勤路城墙缺口倒灌到城区,一次就冲塌了一千多间房子。两相抉择,不费力气毫无保留的拆除远比耗费巨资、人力修缮来的轻松。于是80年代初,“拆墙风”在建国之后第二次袭卷西安。妈妈说,她记得很清楚的,是当时西安的那位老市长,张铁民。
八十年代的西安最想摘掉也最难摘掉的是“废都”都帽子,“风吹垃圾飞,下雨污水流”。暴雨中的城墙,就像横亘在血管里的棉絮,阻碍着血液的流动。1981年新上任的张铁民市长,毅然主张修葺城墙。排污水,清渠沟,填补墙洞,似乎要把这个岁月深处的文物从泥潭里扯出来。当时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被重修,崭新的绿植郁郁葱葱,环城公园内有了笑声,歌声和咿咿呀呀的秦腔声;1986年,碑林博物馆南侧的文昌门开通,这里的城墙上建有魁星楼,是西安城墙上唯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
城墙就像一颗已经裸露出褶皱和粗糙的桃核,又被人们重新赋予了新鲜饱满的果肉。
作为普通老百姓,可能不懂向上请援之间的层层转折,但是眼前所见,是最明白不过的。
城墙83年修成时候,妈妈和我一般大的年纪,耳边的“拆墙风”随着城墙的建成,一天天地灭下去,以至于如今的我们,如果不经长辈的叙述,压根就无从知晓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妈妈说,之所以惊心动魄,只需看看现在的城墙,就知晓了。
长乐门,长久欢乐;安远门,北方远处民族安宁归顺;永宁门,永保安宁;安定门,西部边疆的安定,合寓“长安永安”。
或许因为这句遥远鉴定的佑言,西安这座曾经的“废都”,终究还是留住了一段千年的光阴。似乎就像老爷爷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秦腔唱的那样,万事万物,都必须度过这样一个艰难的雨季,才能让覆灰的纸面重新书写出鲜活的生命。西安是如此,城墙是如此,就连再渺小不过的我们,亦是如此。
所以,城市的魅力,古迹的魅力,并不止于其本身的厚重感,而在于人们为了证明其价值而付出的本身。
城市风情
城市好像是一锅烧沸的水,而人就好像是各色各味散落的豆子,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有了烟火气,这水才能被煮成汤、羹或是粥,成为一个有味道的,值得品尝的文化载体。
三蹦蹦车,速度很慢,还会咯吱作响,司机是一位花甲年纪的婆婆,灰白的头发有些蓬乱地扎成一条辫子,从后脑勺一直垂到胸前。在那个丁字路口处,停着很多这样的车,弥补来不及等公交的人的时间漏洞,每天,每时,每刻。四五十岁的大叔叼着烟,用沙哑粗粝的嗓音大声吆喝过往的行人。
他们的车远比婆婆宽敞明亮得多,就像游乐园里的观光车,一次坐二十个人都没问题,速度也快得多,再加上吆喝招徕的生意,开一圈不费多少功夫就能赚好几十块钱。
而婆婆的车,一辆只能载四个人,最多再加一个小孩儿,她也无法通过大声的吆喝为自己的生意添柴加火,所以她不得不把价格抬到2元一人维持经营的成本与利润。故而,她的车客更少了,只有在早晚高峰人流量较大的时候才会有人坐她的车。如果我有余钱,多多少少会迈进那扇一踩就摇晃的三蹦蹦车吧。婆婆和她的车,搁浅在人流渐稀的马路牙上,似乎连张扬的头发都泛着酸涩。但我也明白,她并不是这座城市的唯一,广场上烈日下也有小贩在售卖十元一个的劣质玩具,他们坐在折叠板凳上,或者直接坐在地上,摆弄着拨浪鼓,希望路过的小孩们被这些五彩的小玩意儿吸引,缠着自己的父母为烈日下长久的等待支付价格;蒙了重雪的冬天,也有人早早出了家门,步行遥远的距离赶到地铁站,顶着黑眼圈开始耕种白昼;春夏秋冬寒暖四季,也总有那对夫妻等不及太阳就推着早餐车等在街边,晚上又熬过了凌晨才枕着风霜入眠,他们的时间被拥挤,每天悬着的心只有在看到儿子自己安全回家的那一刻才有些许沉定……每一分每一秒,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都有人在扎根,有人在向天空生长。
琐碎、劳碌、奔波是平凡人对生活义无反顾的奔赴。
或许生命的厚度也在日复日年复年奔赴的累积中成为一叠没有装饰的沉重的纸摞,其上的文字承载着教会我们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地生活的道理。年迈也好,年轻也罢,是在清晨的地铁站里被人群的蒸笼闷出的汗水还是在烈日灼灼下等待无望掉下的汗滴,都是不辍的耕耘劳作,在滋养着这座城市的肌肤和血肉。
一个城市的新姿旧态,被川流的车辆笼进灯光织成的夜幕里,给“西安”这两个字,同时赋予了星尘和烟火的魅力。
西安美食
有时候,舌头比眼睛更记得住风景。
我想,人的味蕾是有记忆的,不然,为什么我哪怕在异乡,也会在要饮料的时候来不及思考便吐出“冰峰”这两个字?
冰峰汽水的颜色,就像古城八点半的夏天。因为从这个点儿开始,烧烤摊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堆在墙角摞得老高的蓝色箱子里的橙色汽水,被细长的吸管输送进人们的嘴里,咂么上一口,那叫一个绝。
冰峰是纯甜味儿的,气不多,量也不多,刚够解了烤串儿的油腻。冰峰还有个十分好玩儿的地方,因为你喝完的每一瓶玻璃瓶,都会被回收,小时候的我喜欢让思绪追随着他们的旅行,想象他们被收回厂子,洗的干净崭新,重新装着西安人的夏天来到另一个地点,会不会每一个冰封的瓶子,都把西安游了个遍?西安是著名的“碳水之都”。因为黄土高原上是种不了水稻的,于是麦粒的香味儿被滚动的磨盘磨成了面粉,出现在餐桌上的时候,才变成了这幅诱人的模样。我们这代人尚未投胎的年代,西安城是很小的,妈妈说,那时就连大雁塔旁边都是无垠的麦田,她还见过拉着磨的驴,被蒙住了眼睛,只能机械地走啊走啊。
不过那时候精面贵,只有逢年过节,小孩儿们才摆脱的掉硬邦邦的杂粮馒头,吃上软乎乎的白面馒头。
妈妈站在凳子上,一手是碗,一手是筷子,给白花花的面团上点个朱砂痣,然后乖乖地坐在火炉边上等着,等着外婆掀开锅盖,裹挟着面香的蒸汽就热浪似的从蒸锅里翻卷出来,馋人的厉害。尽管如此,她还是不舍的吃外婆花了大工夫做出来的花馍馍,只有一边捧着,一边看着,看到最后,外婆都嫌馒头凉了,又重新热了热,妈妈才从金鱼的尾巴开始小心翼翼地啃。
我想,人生在世,或长或短,只知吃是一种本能,懂得吃却是一种生活。每一种饮食文化的背后,是时代,人情,地方所赋予的意义,是美食对于一个时代的挽留。食物安静,人群热闹,二者相撞相知,城市便有了人情味儿的气息。
【作品三】
城市的魅力
西安铁一中分校初二励志三班罗雪菲
西安本不是我的老家,但或许是因为我从没回过我的任何一个老家,对于这个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城市,这里反而更像我的老家。
我从小生活的爷爷奶奶家,那里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以前便算是在生活区的边缘。从我们家在往东南方向走是一片荒地,我们称作那里为“原上”。其实那里离大雁塔也并不远,但却人烟稀少。虽说也有路,但总不知通向哪里,走着走着就会被“正在施工”拦住。爷爷奶奶和姑姑都是闲不住的人,每天都要出去走步,一年到头皆是如此。哪条路是哪条路,叫什么名字,新建了什么东西,他们都了如指掌,从神州一路到神州八路,还有现在的航开、航拓、航创、航新、航腾、航飞、起航路,连起来便是“开拓创新腾飞起航”;星云、星辰、星河、望月路也代表了对中国航天未来的心愿。
我还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出门走步也经常带着我,从正午走到天黑,有时候往西走走到长安的老街菜市场,再坐公交车回去;有时候我骑上我的自行车或者穿上我的轮滑鞋,带上滑板在那几条断头路边绕来绕去地玩;春日,我们会走到原上更远的地方,带上几把小铲子,挖好几大包的荠荠菜菜回家包饺子包包子吃。似乎是伴着“咯咯登登”的施工声,我逐渐长大,有时候会碰到施工区域走出来头戴安全帽的工人,讲着陕西话。我在这里的童年,一点一点见证着这里的变化。
最开始是我七岁左右,原上开放了两个新的公园——中湖公园和运动公园。我便总是和小伙伴们约好一起来玩,沙坑、滑梯、秋千、攀岩,一样不落。后来原上陆陆续续开发了几个楼盘,一座座高楼建起。有居民楼,也有写字楼。这时候的原上,叫做“航天新城”了。我上小学的时候,这一大片只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但是如今,光是航天新城就有几座小区、十几所新建的中小学,还有商场、京东无人机大楼、产业孵化中心和好几个地铁站,曾经在施工的路也都相互连起来了。广场上建起了揽月阁,每天晚上还有灯光秀。现在每次回到爷爷奶奶家,走新开的路,我都还会去原上走一圈。对,我们大家还叫它“原上”,但是我们都知道,它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原上了。也许是当初起名的那个人就早已想到白居易“离离原上草”的诗句,对这个地方许下美好的期望了吧。
一上原,承载着我的童年与信念。“物非人是”的这里,正在高速发展的城郊,也正如这里的新路,赋予了西安“开拓创新腾飞起航”的魅力。
在我一岁多的时候,姑姑就喜欢抱着我去小寨逛街。姑姑还给我讲过,我在小寨天桥因为长得好看而被围观过好几次的事。五岁,我开始学习小提琴。提琴老师的家就在小寨,所以我每周都会去小寨一次,同样,见证着小寨的变化。看过爸爸妈妈去献血车献血,看着赛格一步步地装修完成,那时候我还在感叹这里是赛格电脑城的分城吗!不过到后来,小寨的百盛就陨落了。小寨天桥似乎每时每刻都是人潮汹涌的样子,摆摊的小商小贩不会累似的吆喝叫卖,在摊上支起一盏小台灯,像是暗夜里的星火,仅点点微光,便能照亮迷惘前路。
对大雁塔的第一印象和最深印象不在大雁塔,也不在南广场,而在他最靠南的那几根有显示屏的大柱子上。小时候去大雁塔玩,我便喜欢盯着柱子上显示屏的变化,一块块砖块垒砌成城墙而又被炮火击破;水蓝色的龙摇头晃脑,甩着刚劲的龙须盘踞于柱身;天女散花、竹简卷宗、用红线编织成中国结的过程,到现在我还记得,几根柱子的中心则包围着唐玄宗等各个历史名人。继续向北走,会经过一段颠簸的石子路。这时候如果你开着车,你就会有一段奇妙的旅程……当然,如今那里已全部改为步行街,在不会有车辆通过了,但是每次忆起小时候马上要经过那段十字路的激动,还是会带给现在的我快乐。
爸爸曾经给我讲过,他们那个时候的大雁塔周围还是耕地,南广场也还只是一条小小的巷子。其实我听的时候很惊讶,哪怕在上一辈人的时代,大雁塔应该都是很重要的建筑了呀,周围怎么还是耕地?!而现如今,大雁塔已经成为西安的重要地标之一,璀璨的灯火辉映着这太平盛世。又叫人想起在大雁塔广场用陕西话说出“这烂怂大雁塔有啥好看的”的大叔,耳畔开始回旋那首“西安人的歌”。
我明明不是西安人,潜意识里却总是认定自己也是个“陕(sàn)西(xǐ)娃(wā)”,我爱吃面食,西安拥有仿佛会走街串巷的面馆,当然,路边的面皮儿小摊也是我的最爱。六年级那段时间,只要晚上上奥数班前去奥数班楼下的面馆来份凉皮儿或者肉夹馍,就总能在那一天晚上考全班第一,仿佛有一种魔力。我与老板相熟,所以肉夹馍里的肉总会分量很足。我喜欢半脆的饼夹上软软的碎肉,肥瘦相间,剁得很碎很细,腊汁会从肉里浸出来,把包着肉夹馍的油纸都浸透了。凉皮的每一筷子都必须蘸满了油泼辣子,哪怕被辣的龇牙咧嘴也要继续吃。这时候你可以来一瓶冰镇冰峰,到口中的第一口甚至是发辣的!橙黄色的气泡将体态轻盈的吸管托起漂浮在冰峰里,我总是不服,须得用手按着它。奥数班开在建国门里,每一天去奥数班的路程皆是艰难而曲折,先坐公交,然后倒地铁,再坐公交。可是到了奥数班楼下,夏天来块山楂凉糕,冬天来个烤红薯,便觉得一切都值得!每次考了全班第一后便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可以玩,就靠着这些机会,我把建国门都转遍了。环城公园、永兴坊、城墙……我能看到每一天钟楼在微博上准时敲响着钟,大家在评论区简单的问候和生活分享;看到工地里耸起的高楼每天都会高一点,被绿布遮盖的部分一点一点变少;看到公交地铁上为生活奔波的大人小孩,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小人物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参与和行动,汇成大时代的洪流。”
人之一生,波折流离,坎坷蜿蜒,被造化所弄,又为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生活,自己爱的人而前赴后继。西安亦然,所有城市亦然,这便是城市的魅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