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年级下册的语文书里,有大量的古诗词需要学生背诵。其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六首古诗分别在第一和第三单元,受疫情影响,这部分知识在线上已经讲授完毕。
前几日领着学生专门复习古诗词的翻译时,我发现他们掌握得并不牢固,许多句子的意思还不能流利地说上来,这让我们的复习一时陷入了僵局。
怎么才能让学生既不用死记硬背、又能快速地理解诗句的含义?我灵光一现——可以让他们把晦涩难懂的古诗改编成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学生想要创编小故事,就必须对该首古诗的意思了如指掌,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对古诗词加以创作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真是一举多得呀~
《游子吟》王钇梦
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年轻的儿子和年迈的母亲吃了一顿默默无言的晚饭。
吃过晚饭,儿子睡下,母亲点起油灯,微微地躬着枯瘦的身躯,一针一线地缝补着单薄的旧衣。待到半夜三更,还未补好,便起身走动。
母亲在床前停下,她轻轻地抚摸儿子熟睡中的脸庞,良久,一滴浑浊的泪滴下。她在灯下坐定,心中暗自思量着孩子的归期。等衣服补完,天也将破晓。
一夜未眠,母亲有些疲惫。可她仍打起精神,备好早饭。她心头挂着千万嘱托,却一个字也没有说出口,只是一声不吭,看着儿子吃下早饭,背好包袱,走出家门。
她站在桥头,目送着儿子的身影渐行渐远。
儿子回首,看见那佝偻的影子立在桥边,一动不动。
儿子不由得心中一动,写下了千古名篇《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被这个小故事感动到了ToT)
《村晚》王悦
池塘里的水满盈得快要溢出来了,一棵棵小草围满了池塘,它们在风中摇曳。天快要黑了,山尖上顶着的那颗红彤彤的火球,也渐渐沉入湖底。
山脚下有一头牛,牛背上有些泥。一个小牧童跑过来,小手在牛背上一撑,便跳起来横坐在了牛背上。牛“哞”地叫了一声,扬了扬蹄,慢慢往家走去,它知道,炊烟袅袅的地方就是家。牧童倒也不急,他变戏法似的掏出一支粗糙的木质短笛吹了起来。那笛子一点儿也不好,音调不准,可小牧童喜欢。笛声悠扬,慢慢飘向远方……
宋代诗人雷震看见此情此景,不由得诗兴大发,吟了一首名为《村晚》的诗: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稚子弄冰》吕炳岐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鸟冻得失去知觉,鸡冻得蜷缩在窝里,连大人们都不敢出门。
尽管天气如此恶劣,小孩子却还是不想安分地待在家里。一个孩子穿上厚厚的棉袄,拿着一个小铁锤,来到院子里,把夜间冻结在金属盆里的冰取了出来。看着完整的冰块,那个小孩兴奋极了,急忙回到家里,取了几条不同颜色的线,将它们拧成一股,变成一根彩线。他用彩线穿过冰块,把冰当成银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
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小鸟探出了头,鸡开始东张西望,大人们从窗户向外看去。忽然,一个不小心,孩子手中的冰落到了地上,发出了像玻璃一样破裂的声音。他懊恼极了,心里直埋怨自己没拿好。这下子,“银钲”敲不成了,他们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发呆。
《稚子弄冰》张博渊
古时候,有一个村庄。一天晚上,大雪纷飞,凌晨又下了很多霜,金属盆里的水都变成了一块块冰。早晨起来,有些幼小的孩子把自己家金属盆中的冰取了出来,用彩丝穿起来,拿着当银钲来敲,玩得很开心。
“银钲”发出的声音很清脆,这些清脆的声音穿过树林,小鸟们被惊醒了,大人也被这声音给弄醒了,村中的人们和林中的小动物们都醒了,好像正跟着小孩子们的节奏跳舞呢!
小孩子们玩着玩着,一不小心把滑溜溜的冰给摔在了地上。冰破了,他们也不闹,只是继续跑去打雪仗了。
《四时田园杂兴》平家豪
从前有一个村庄,里面的村民们都很勤劳,大家在一起生活得其乐融融。
伴随着公鸡的“喔喔”声,小狗的“汪汪”声,大人们纷纷起床去干活。男人们在田里锄草、耕地,晚上到很晚才回去。他们在田里耕地时,个个汗如雨下,汗珠滴到禾苗上,仿佛在播撒甘露。到了晚上,大家就在房子里搓麻线,那卖力的样子,好像在说:“加油努力,搓完这一根就可以睡觉啦。”小孩子们在欢快地玩着,忽然看到大人在干活,就心血来潮也要加入他们。他们一个锄地、一个播种、一个浇水,玩得乐此不疲。
宋代诗人范成大见到此情此景,不禁吟道: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