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橘灯》有感
少年作家班学员吕司哲
说起《小橘灯》,要不是老师留了作业,我还真不会去读它,家里有许多比《小橘灯》更吸引我的书。可是,当我读完之后,被书中故事深深地吸引,让我有了很深的感受。
“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草鞋、红薯稀饭当年夜饭......”这是我难以想像的穷困。然而,一盏小橘灯,在漆黑的夜里“如孤光一点萤”一般,却也燃起了心中的希望。在那么穷困情况下,小女孩依然坚强、镇定、乐观,让我心中充满敬佩。文中还有一个让我敬佩的人,虽然出现得很少,却让我对他产生了无限的想像,他一定很机智勇敢、坚贞不屈,也可能他只是像我一样平凡的人,但他一定是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的人。他就是小女孩的爸爸——王春林,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就因为有有着千千万万不怕牺牲、不怕流血的共产党员,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生活。
望着窗外春光明媚、风和日暖,但是我们真正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小女孩在那么困难的时候,心中依然充满希望。疫情当前,不能出去玩又能怎样?不能开学又能怎样?不能去图书馆读书又能怎样?管好自己的腿,管好自己的嘴,我相信用不了多少日子,笼罩中国大地的阴霾会很快散去。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党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冲锋陷阵。敢说真话的钟南山院士是党员,频传捷报的李兰娟院士是党员,“唯快不破”的陈薇院士是党员,举重若轻的张文宏博士是党员,在小区部门不分昼夜守护大家平安的志愿者是党员。“我是党员,我先上。”是这场战疫中最潮的语言。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是我们心中的“小橘灯”。
一篇《小橘灯》,让我深深地体会到面对困境要坚强、乐观,也让我体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感谢先辈们用生命为我们打造的新家园,感谢和平时期的英雄们守护我们幸福平安。
点评:
文章开篇开门见山,直接点名《小橘灯》这本书,但是却不是说自己喜欢看,而是因为老师留作业才看,原先不以为意,读后却深有感受,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幽默风趣,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又能自然引出下文,流畅连贯。
文章是篇读后感,“读”的自然是《小橘灯》,那“感”的呢?文章后半段给了答案,作者由《小橘灯》联想到坚守抗疫的一线人员,自然地结合了时下的社会热点。同时这两者的衔接也非常巧妙,由《小橘灯》里小女孩的爸爸王春林,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联想到这次抗疫群体中的钟南山、李兰娟等人也是共产党员,这个共同的身份让文章前后两部分无缝连接了起来,由“读”自然过渡到“感”,十分流畅连贯。最后,文章的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也为文章加分很多,总的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希望继续努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