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地里的丰收
作者 | 张莹莹
河北省武安市光明小学
一角遗忘的背光里
黑白底色照片已经凝固
一张苍老褶皱的脸庞
静静眺望远方
灶炉上的烟火欢快地跳动
将战乱的硝烟悄然吹散
谁还忆得起
那一年的战火里
沉淀了多少英雄的白骨
那一年的离乱里
埋藏了谁的悲欢离合
爷爷是位老革命家,他于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一个十分偏僻贫穷的农村地区。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去世早,爷爷很早就开始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弟过活。有几年,因为天气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爷爷只好带着他们乞讨为生。
1945年,16岁的爷爷毅然决定要入伍打仗,可是,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他的身体比同龄人要弱小一倍,身高没有达到入伍要求。可是,看着弟弟们每天饥饿难耐的样子,爷爷一次次去恳求入伍。终于,爷爷的坚韧和执著打动了前来招纳的人员。他答应让爷爷次年加入队伍中。于是,从1946年起爷爷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尽管因为身高等方面的原因,他并没有被允许进入前线去冲锋作战,而是被指派为一个勤务兵,他每天兢兢业业,力求干好本职工作。而另一方面,随着部队不断前进,看着到处充满战火硝烟人心不安的动荡局势,爷爷每天都梦想着和平的到来。
在这样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爷爷深知光明的获得是需要一些代价的。于是,他每天拼命的练习枪法和射击,希望有一天可以为争取和平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队友们也开始注意到了他的变化,并为他的坚韧和耐力所折服。终于,有一次,他被指派到前方进行战斗,并担当了班长的职责。当他正全身心地投入战斗的时候,却遭到了敌人一个排的伏击,全班人马损失惨重,只有他和其余两名队友侥幸避过了敌人的严密封锁。这次战斗结束后,他又被派回去继续做勤务员,尽管他一直是一副风清云淡、沉默寡言的样子,可不断消瘦的面容还是出卖了他。尽管战友们不断地劝慰他,可是,亲眼见证了那么多的人在血腥的战争中丧命,内心的波涛汹涌又如何能够轻易平息?看着战友们一天天负伤、去世,爷爷对和平的渴望也越来越迫切。
当朝鲜战争的战火危机我国边关的时候,爷爷丝毫不犹豫,请求加入支援部队。在得到应允后,他毅然投入到了革命的激流中,在战争中屡次冲锋陷阵。在战争胜利要回国的时候,朝鲜国的公民都亲自欢送他们,许多姑娘甚至都赠物相送。他却对什么都不甚在意,只想早日回到惦念已久的国土,看一下自己的土地。
1949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爷爷也退伍了。尽管上级曾有意派爷爷到苏联去学习农业技术,但由于对国土的惦念,爷爷内心充满了不舍,最终到又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他说:“既然到陌生的土地上也是种地,为什么要为别人耕作,不为自己国家的土地出一份力呢?我只是一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穷瞎子罢了,国家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了我一碗饭吃,我就要多种些粮食来回报国家。”
过了几年后,爷爷取了妻,也有了自己的娃。忠厚老实的他很爱自己的孩子,可他同样爱自己的土地,一次干农活收庄稼的时候,家里的骡子突然受惊将他摔下山坡,他的双腿被折断。经过抢救,最后终于保住了双腿。当所有人都觉得他以后行走无望的时候,他又用自己的坚韧向他人证实了希望的存在,奇迹的存在。当每个人都在为他的完好欢呼雀跃的时候,却不曾想到这次的意外也为他以后的人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每次阴天下雨的时候,他的腿脚都会酸痛不已,可他总是极力忍耐着,就这样,辛勤地耕耘在自己的一片土地上。一亩的土地被他日复一日开垦成了三亩良田。
爷爷每日的生活规律而简单,每天6点起床吃些小米粥开始下地干活,中午十二点回来吃午饭。午休2个小时左右,又开始下地,直到黄昏时刻才踏着夕阳而归。这样的生活,爷爷一直坚持到了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80岁的他,仍是一把锄头作陪每日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佝偻的背早已承不起那沉甸甸的麦穗,阳光下微颤的双手也再难用得上力气。别人看来他是自寻烦恼,可只有他自己能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快乐。这样的生活,他乐在其中,乐得其所。当一系列的疾病接踵而至,令他痴痴傻傻时,他时而不断重复着反手背枪的动作,时而又吵嚷着要去看看自己的庄稼地。爷爷的人生就在这样的两个交替中结束了,去的匆匆,最终也没来得及再看一眼自己的土地。临终时他的眼中有一丝不舍、一丝牵挂,更多的却是一种欣然、一份无悔。
又是一个春夏
梁间的燕雀已经归巢
捎来了暖风细雨的问候与祝福
春暖花开的美丽季节
谁在背光地辛苦劳作
将曾经贫瘠的土地装饰得熠熠生辉。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爱的爷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