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出发——毛主席故居研学

  毛主席故居研学——从这里出发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五6班江梓萌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长沙西南90公里处的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今年暑假,我与家人来到了湘潭韶山冲,缅怀伟人功绩,探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韶山的一切都散发出毛氏家族的气息,每家每户的屋内必定会有毛主席的一副画像,大大小小的门店中毛主席的画像、雕塑、铜像随处可见,在这片热土上,毛主席是韶山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一定会一代代的传承发扬下去。
 
  毛主席故居坐南朝北,背山面水,屋前有一片的荷花塘,绿水莹莹,碧波荡漾。走进故居大门,经堂屋左拐便是一间厨房。据介绍,1921年的一个春夜,毛主席从长沙回到韶山冲,就是在这间厨房里的火炉旁向弟弟毛泽民等亲属讲述革命理想,指引他们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
 
 
 
  在毛主席卧室的墙洞上,我看到了那盏毛主席少年时代勤奋学习时用过的小油灯。13岁到15岁,毛主席辍学务农,白天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夜深人静时便在这盏灯下读书到深夜。正是这看似微弱的星星之火,燎原了中国大地。
 
  在接下来参观毛主席纪念馆及遗物馆时,我看到了许多毛主席生前用过的实物,有73个补丁的睡衣,有半截的铅笔,有磨损的球拍等等,默默地讲述着很多感人的故事,反映了毛主席艰苦朴素、节俭自律的生活作风,映射出一代伟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风范。
 
  那些记载了中国革命历史的照片、文件、遗物,似乎又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战争、贫穷、饥饿、疾病、死亡的年代,毛主席带领劳苦大众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更是来之不易。
 
 
 
  参观完毛主席故居的主要景点,百感交集。近期我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毛主席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首先我敬佩于毛主席少年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和决心。
 
  韶山冲在湖南湘潭算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离主要交通道路都在一到两公里以上,只能翻山或从山涧的小道出去,就是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在乡间小道兜兜转转开了40多分钟的车,可以想象在交通闭塞的年代,只身走出大山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站在纪念馆外的广场,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在泥泞小路上挑着担子走出大山求学的身影,那一年他16岁,在临行前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著名诗篇。
 
  其次,我也感动于少年毛泽东勤奋学习,探索求知的故事。在毛主席遗物馆,有一本早已发黄的《盛世危言》,静静地躺在展厅里。少年毛泽东正是读了这本书,他的内心被书中的一系列救国救民的主张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决定走出大山,去开辟新的天地。毛主席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他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成为一代伟人,其爱读书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在韶山,少年毛泽东树立了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从这里出发,无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建立了焕然一新的中国,让千千万万个韶山冲换了人间。
 
  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需要我们新一代来开创。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这里出发,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指导老师:邱志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