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思乡曲作文500字3篇

  千古思乡曲(一)
 
  作者:陈尹思源
 
  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中,乡愁,可能是诗人写的最多的一个主题。乡愁是对故土的眷恋,乡愁是对童年的怀念,乡愁是对家人的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漂泊他乡,每每到了登高望远的重阳节,他却只能想想以前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可是如此的想念故乡又有什么用呢?依然是一个人孤独的在异地他乡。落寞寂寥,乡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个了无牵挂的人是会自暴自弃的,而乡愁让游子变得更加勇敢,而我们可以为了家人去拼一拼,闯一闯。
 
  古人写思乡句,不知为何总是喜欢带上月亮。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啊,无论我们身居何处,在夜深人静时,大家抬头看到的那一轮明月,都是一样的亮,都是一样的圆,这时在外的游子就会深深地思念故乡。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梦里家乡远在天边,实在回不去。可是家人又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诗人实在不好回答,只能在梦中想着以前的事。
 
  故乡不只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更是一个人的精神内心。有时间,大家一定要多回家看看。
 
  千古思乡曲(二)
 
  作者:程万煊
 
  自古至今,文人情感;乡愁乡情,是最有人文魅力的情感,人情味中最为突出的节日。而把这种人情味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便是中秋节,从中秋那一轮吟唱了千百回的明月,我们不难感受到浓浓的思乡之情。
 
  假期里背诵古诗词时,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常会想起群山环绕里的故乡,真想回去看看啊!人们常常无端的感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身居何地,普天共享的那一轮明月,都是一样圆,都是一样亮。不过我却永远认为家乡的月亮更圆更亮,只因我们心中的月亮都会蒙上一层厚厚的乡愁,都赋予了一份强烈的思乡之情。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这句经典千年的诗文,道破了多少身在异乡游子的心事,成了千古乡愁的名句。每个人终究要出去闯荡,只恐归去之时,故乡不是之前那个故乡,故人也不是之前的故人。古往今来,多少游子伫立在思乡的门前,却不敢推开那魂牵梦萦的门。
 
  思乡之情如黑夜里低吟清唱的夜虫之歌,弥漫于人生的整个情怀。
 
  千古思乡曲(三)
 
  作者:杨浩冉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被迫背井离乡。古代诗文中也有很多关于乡愁的名诗。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勃的《九日登高》、马戴的《灞上秋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韦庄的《菩萨蛮》等。
 
  人们常常无端的感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当明月升起的那一刻,月亮都是一样的圆,都是一样的亮,只是有些人不愿意承认。因为身居在外心中的那一轮明月,都不约而同的蒙上了一层浓烈的乡愁,都无一例外地赋予了一份强烈的思乡之情,触景深情。
 
  人们这才固执的认为,这个月亮不是故乡的月亮,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这种因深刻的思乡之情而产生的“错误的判断”,成了千千万万个游子心中再也解不开的结。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多少个落寞寂寥的夜晚,面对无法排遣的忧思,我们举起杯子,仿佛在邀请明月一起开怀痛饮,寄托着满怀的忧愁。但十分可惜,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虽然有的人身处在他乡的月光中,闪耀于异地的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万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茂林修竹的赏月胜地,但最喜爱的还是故乡的月亮。
 
  肖远新老师点评:带着孩子们创作关于“思乡”的话题作品,就如带着孩子们做一个高难度的游戏。定义为高难度的“创作”,其原因有二。一是创作过程包括“主题阅读”和“主题创作”两个过程。“主题阅读”阶段,要引领孩子们阅读几十首,或者近百首关于思乡的诗词歌赋,不但要读,而且要深读;“深读”不仅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式。这种“主题阅读”,是文化视野的拓展,也是“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实践。“主题创作”阶段,需要对学习资料有理性的分析,也需要对学习内容中的形象有感性的理解,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篇章。二是学习的收获也是丰厚的——许多孩子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惑,阅读量很大,可是每遇提笔写作品,千呼万唤不出来。没有“创作”的“阅读”是肤浅的,没有“阅读”的“创作”是贫瘠的。这种兼顾了“阅读”和“创作”的学习方式,虽有一定难度,但可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