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永远忙碌的手

  永远忙碌的手
 
  邗江实验学校五(10)班邹兆航
 
  每当看见妈妈略显发福但永远忙碌的身影,我的眼前总会浮现那双手,那双受伤的手。于是,去年严寒的冬天,妈妈手受伤的情景又历历在目。(“那双手,那双受伤的手。”为什么要有这么一次反复?没有这一句反复,就少了很多味道。)
 
  那天下午,我放学回家,见妈妈正在做饭。她一见我回来,就显得很着急。我知道,妈妈是怕我肚子饿着了。
 
  我笑着对妈妈说:“妈,不急,我不饿,我来帮你一起做吧!”说完,我便去洗菜。妈妈在厨房台子上忙着切菜。(这篇习作感动了很多人,因为大家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其实这篇习作还有一条暗线,就是儿子对母亲的爱。正是这种互相关爱,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和谐,让我们沉醉其中。)
 
  “哎呦!”突然,妈妈尖叫了起来,我赶紧抬头一看,原来刀划破了妈妈的手指,鲜血一下子从指缝间涌了出来。(原文是“流”,读后改为“涌”,写作就是需要不断推敲斟酌,遣词造句不能马虎。)
 
  妈妈赶紧用另一只手捂住受伤的手指,像是怕被我看见。其实我早已看得清清楚楚,赶紧拿来碘酊和消炎药,走到妈妈身前。呀!一条深深的口子出现在妈妈的食指上,我的心像被针刺了一下,又像被刀绞了,我赶忙为妈妈揩去血迹,敷药、包扎。(妈妈捂手的细节,恰到好处;一个“呀!”字,一下子夺人眼球,这也是我强调的“声音要留住”,要有感叹词;心像针刺,又如刀绞,双重比喻,是我作文授课上讲到的,这孩子,不但记住了,而且会用了。)
 
  妈妈装作无所谓的样子,一直保持着微笑:“不要紧,不要紧,只是伤了一点皮。”听了这话,我的心里一阵发酸,喉咙像被什么塞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直在写人物的语言,人就活了,下面还有语言描写。)
 
  吃过晚饭,我为了减轻妈妈受伤的痛苦,第一次手忙脚乱地洗起碗来。刚到厨房,妈妈看见了,急忙从我手中夺过碗说:“航航,快去看书学习吧,这事,不要你做!”
 
  我也在坚持:“妈妈,您的手破了不能沾水,我洗完了就去,不会影响学习的。”
 
  “不要紧,只有一点点皮外伤,让妈妈来洗,你要再不去,妈妈可就真生气了!”
 
  她的话语短促,但非常有力。(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鲜明起来。)
 
  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放下手里未洗完的碗,一抬头,又看见妈妈那受伤的手,我转过身去,眼泪不由得又流了下来……(再次出现“受伤的手”,对的,该下重手的地方就得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同时也是内容上的呼应。)
 
  晚上,我一觉醒来,看见妈妈在灯下为我缝补沙包,她的手在灯下一针一针地缝着,缝着,是那么细心,那么专注……看着,看着,我的眼睛又模糊了。(短语,短语,短语,反复强调的,不要写长句子,甚至机械地强调了超过11个字,就变两句话,不科学,但训练有用,有时候注意长短结合。汉语的音韵美、节奏美就出来了。)
 
  瞧,这就是妈妈忙碌的双手,为了儿子,永远勤劳,永远忙碌着……
 
  这篇习作是邹兆航同学在3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的,又是第一个交作业的。我刚刚看完,就迫不及待地帮他敲成了电子本。我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的这篇习作,可以登上小学语文课本,作为范文。”小家伙咧开嘴傻笑个不停。我发到朋友圈,有朋友说,可以与《背影》有得一比。
 
  关键是这个胖子之前在各大培训机构游荡,作文写到生无可恋,生不如死。在我这,却是特别爱作文,放假对于他简直是煎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