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
 
  --读《美学散步》有感
 
  开福一中/孙黎
 
  品读完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脑中挥之不去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一精辟的美学思想,它不仅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而且还带来了一些重要的人生启迪。下面就想谈谈对这一美学思想的领悟和理解。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首先是苏轼在诗文方面提出的要求,随后蔓延到我国其他的艺术领域。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境界的美,首先要认识“初发芙蓉”和“错彩镂金”这两种美,它们代表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当然还有其他介于二者之间或之外的美,但我认为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两种美之后,才能帮助我们找到判断其它美的一个相对准确的节点。无论是雕琢华美的错彩镂金还是自然可爱的初发芙蓉,这两种不同的美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审美理念,更影响了我国各类艺术的发展。从楚国缠绵悱恻的楚辞,精巧华美的漆器;战国纹饰繁缛的青铜器;汉朝富丽磅礴的汉大赋;六朝文辞华丽的骈文;一直到明清色彩斑斓的珐琅彩和五彩瓷;以及今天令人眼花缭乱各类时装表演,舞台上那华丽的京剧服装和精美、头饰都演绎着“错彩镂金”的美轮美奂。相对而言,西周的青铜器,汉代的石雕,顾恺之的画,陶渊明的诗,宋代的白瓷,则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平淡、质朴。这两种美的倾向转折是在魏晋以后,自那后,人们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学思想。但为什么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才是真美?是因为这种美不是要求停留在工艺的美术境界,而是要求上升到思想情感的境界,达到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我认为在这两种美之中,“初发芙蓉”的美似乎更接近“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现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的思想。
 
  一.在绘画艺术上,色彩的浓艳到淡化,与“初发芙蓉”和“错彩镂金”这两种美在艺术上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中国画从谢赫提出“随类赋彩”的理念后,一直都很注重色彩。然而自唐以后,中国绘画一直努力摆脱色彩,连带人物画也从敷彩演变为白描。此后一千年,中国的绘画竟一直以“无色”作为它的主色调。正是由于认识到画中色彩并不等于客观物象的色彩,再逼真的描摹或许也抵不过情思的寄寓,因而从唐代开始中国画的主题开始从人物转为山水,色彩从浓艳趋于水墨,境界从艳丽变为空灵,技法从晕染转为流动的线,由盛唐“错彩镂金”的美,转为晚唐“初发芙蓉”的美,唐的雄伟、灿烂、繁复、缛丽转变成宋的幽静、淡然、质朴、自然。可以看出大家对美的理解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从手法上由再现到表现的转变,但如果要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光有“错彩镂金”的话就只有空洞华丽的外表,而仅有“初发芙蓉”就会走向平淡而无味的虚空。所以宗白华先生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也就是说在艺术的表现上无论是“错彩镂金”还是“初发芙蓉”最后都要归结于平淡,这种平淡是通过或华丽或空灵的表象来诠释的。中国的画从注重线条的工笔到注重意境的写意,无论是要表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还是高度提炼出形体以表现出旷远的意境,“错彩镂金”和“初发芙蓉”的美都只是美的形式,它们都是为美的内容服务的,要突显的是艺术“内质”的东西。总之,各种绚烂之极的美的表现形式最后都要达到归于平淡的境界,才能充分体现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真谛。
 
  二.在诗文与雕塑领域,宗白华论述诗和画界限的时候,谈到了莱辛的《拉奥孔》,在诗文中的拉奥孔痛及狂吼,声震数里。但在挖掘出来的希腊晚期的雕像拉奥孔,表现出来的却是嘴仅微微启开、呻吟着,并不是按诗文中的所表现出来的在狂吼。在雕像中的拉奥孔给人的印象是在极大的悲痛的苦痛里保持着镇定和静穆。或许我们在读诗文是更多是体会到语言文字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进而用文字上所表露的情绪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符合于文字的画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美的感受,更不得不说这是因为语言文字“绚烂”的感染。但如果我们把这种“绚烂”的描绘原封不动的照搬在雕塑上,不仅不能完整的表达出拉奥孔的那种极度痛苦,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让我们怀疑雕像这种艺术本身的表现力。因而智慧的希腊人,将宗白华主张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思想在雕像拉奥孔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所看到是希腊人用本身所代表的的那种具有坚强硬度的大理石作为雕像的材质,不是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拉奥孔的极度痛苦。而是一个强忍着痛苦,用看似平淡的表情来凸显其内心极大的痛苦。这样的寓意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样的表情才能充分的体现他那种不能用言语表达的痛楚,才能给观赏者无尽的去揣摩他痛苦的深度。在领略诗文和雕像的拉奥孔中我们可以对“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在舞蹈音乐方面,我们知道原始时期在巫术礼仪活动时人们会由心而发自然而然的手舞足蹈,到后来敦煌壁画上那些绚烂多姿的飞动之美,其实中国的舞蹈也一直在追求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境,这种意境要通过整只舞蹈的“行”“神”“劲”“律”来表达,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或许会被西方性感火辣的爵士舞所吸引,满足我们视觉的快感,但我认为在看杨丽萍以大自然原生态为主的民族舞时才能真正满足我们在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这种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舞蹈才是达到了高度的主客观的统一,是意境的真正展现。音乐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只要是真诚的带有情感的声音,哪怕没有歌词只有曲调,我们也会让自己沉浸其中自由想象,相比于西方的重金属摇滚乐,我更喜欢自然舒适的轻音乐,回到宗白华的观点上也就是这类音乐更容易让我领会到那种“声中有字,字中有声”的境界。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影响了我对艺术欣赏的美的判断,更给我人生智慧的感悟,闲看人生起起伏伏,谁的人生都会有自身或多或少的精彩,我们的人生总是在绚烂与平淡中交织进行,平淡之时不用沮丧因为它是绚烂最好的归宿。
 
  作者简介:
 
  孙黎,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开福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先后获校“优秀党员”,校“优秀教师”等荣誉,在2019年开福区“书香校园快乐暑假”读书笔记评选活动中荣获“特等奖”,在阅读中与高尚的人对话,于阅读中激发课堂共鸣,阅读让师生彼此相伴,阅读让师生成为更好的自己,阅读让师生成为向真,向善,向美的纯粹者,一路与阅读同行。
 
  --END--
 
  文稿|孙黎
 
  编辑|孙黎
 
  审稿|张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